我寄人间雪满头(全)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宣德元年。春深。

  南京城的人们还是能时常看到那位在说书人口中经历传奇权高位重的宦官怀抱文书,于街市官道匆匆穿行而过。与传闻中意气风发的总兵不同,他眼角已然留下岁月的纹路,两鬓夹杂星点白发;只是腰背依然挺得笔直,步履稳健,衣摆翻飞,袍袖间携走几缕清风。

  另一位守备太监虽也十分忙碌,但有闲暇便深闭宅门一步不出,整日伏案编写什么海道针路,船舶图册。好一大张书桌上案牍累赘,层层叠叠几如山岩欲倾。灯烛剪了一段又一段,总也不肯隐没进黑暗。

  相处大半生,郑和对自己这位老友同僚的性子很是了解,他二人共事多年,于公务配合得心应手,私事也颇默契相投。显然贵通同他一样内心烦闷,自己刨地三尺也要找活做。

  又顺嘴。——不是贵通,是景弘,是故仁宗陛下为其赐之名。可二人相识数十载,他也唤了几十年的贵通,这两年改不过来,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听见门吱呀作响,却未闻门童通报。王景弘将笔随手搁在砚台边,笑着抬头道:“天气渐热了,三保还这么勤,也不歇一歇。”郑和在桌边找了个空处随手将怀里文卷搁下,理了理袖子的褶皱,一屁股坐在就近的椅子上,笑说道:“你莫要说我,成日里在你这府上点灯熬蜡,不怕熬坏了自己。”

  王景弘一边用手按揉肩膀舒展筋骨,一边不以为意:“风浪颠簸二十年都没病灾的,编几本书还能编出祸来?那便是我怠懒,疏于习武事了,该受着。”亲手倒了盏茶递过去,貌似不经意地问道:“你方才又去看过——宝船厂如何了?”

  郑和接茶,盏盖只掀了条缝便顿住动作;他垂眸凝视着杯盏中逃逸升起的缕缕雾气,静默一瞬,方道:“百业俱废,萧疏零落。”

  二人对视苦笑。

  窗外尚有画眉鸟婉转歌啼,却搅和得人心底千般滋味翻覆。半盏茶过,微风又起了,树影被窗格切割得破碎凌乱,在地面上摇摇晃晃。白瓷盏中茶汤澄澈,半甘半苦,原本温烫,却渐泛起些许瑟瑟的凉意。

  王景弘靠着椅背,凝望着手中残茶,忽地笑道:“说起来,我初见你时什么样子,你还记得吗?”郑和想了一会儿,轻轻摇首:“那么久远的事情,哪还记得?”王景弘道:“我记得。那时同在燕王府,我刚入门就听那帮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内侍们议论——谁脾气好,谁心眼坏,谁跟大家玩得来。年少时相差四五岁便如同隔了一辈,心智相差甚远;我当时听他们称你三保哥哥,就暗暗记下了。后来见到你,多喊两声软的,还能从你衣袖里寻点糕饼吃。”

  郑和嘴角挂了点笑意,听他说完,却觉得双目有些莫名酸涩,抬手揉了揉,又避开阳光眨了眨,“贵通人又不老,我还没追忆往昔,你倒是想得够远。”

  王景弘道:“都快五十的人了,难道还年轻么?你又不比我长几岁,少在我面前摆兄长架子。”

  郑和:“嗯,那还是当年拽着我袖子一口一个三保哥哥的贵通可爱些。”

  王景弘:“…你又戏弄我。”

  郑和:“哪里,我说笑而已。”

  王景弘叹气:“年少时便是这样,我口齿可伶俐不过你,随你笑去。你这次拿来的什么?摘录的航海日志,还是又从宝船厂新搜罗了些图册?”

  郑和道:“我找匠人要的当时船舶的督造册子,想来你也有用,一并拿来了。”他看向王景弘那堆得满满当当的书桌:“你这番著书,可算是熬心力。当年数下西洋,所见所铭何其浩繁。除你所司航海针路,更兼诸藩风土习俗、政事军治;若要成篇,想见必是航海纲目准星了。”

  王景弘轻轻叹息:“我现下也不过是列了分别门类,想到哪里便赶着去填一填。若要成书,总得再三删改修简,细心编篡才是。南京城防军务兼宫禁整修一应诸事头绪繁杂,哪里能容你我细细斟酌呢?何况,何况——”他喉头一哽,竟尔说不下去。

  两人又看一眼彼此,在对方的眼里看到了深重的忧虑与痛惜。

  何况永乐二十二年后,那波澜壮阔的海洋,似乎已经与他们全然无关了。连那巍峨宏伟的宝船,也静静泊在港口,若老人身躯佝偻趴伏,光华暗淡,蒙尘落灰。当年风帆蔽日巨舶竞发之蔚观,恐怕再不能复见。日前巡视宫禁祈殿,见众多旧蔽;大报恩寺琉璃塔之营造甚缓、进度迟迟;城中兵卒巡防编练更一日不可懈怠——已是忙碌至极,奔波辛勤,唯有人声稀落闻更漏鼓时才恍然觉时辰飞掠,那伴随他们二十多年的的万顷碧波似乎抛诸脑后全然忘却。每念至此,都觉一阵悚然,汗发于背而浸湿重衣。

  

  郑和垂下眼帘,喟叹道:“贵通,紫藤花开了,闲时记得来看看。”

  他说的紫藤花是自己府上那一株,洪熙元年二人被任命为南京守备太监时郑和在府中亲手所植。汉王与洪熙皇帝颇为不睦,欲窥帝位;洪熙皇帝又年寿极短,一场疾病匆匆谢世。城阙楼头旗帜变换,人心浮动,王景弘于两代皇帝皆是股肱老臣,又蒙仁宗赐名,极为器重。郑和威望积深,仍恩宠盛隆,名列尚在王景弘之前,然他心底自认永乐老臣,太宗既逝,总觉与这些宫闱人事隔了一层,再难有当年誓要仰报皇恩浩荡的满腔热忱。也许是因为他离大海太远了。世态变幻莫测,他反倒给自己找了个打磨心性宁静自修的法子,闲来便侍弄那株紫藤萝木;花木生长极快,攀梁援架,抽叶吐蕊,一年光景已是枝干强壮,叶叶茂密。春时赏烟紫如瀑如雾,夏时偷得方寸凉荫,竟也能忘却世情片刻。他自嘲附庸风雅,竟妄想效仿士人风骨;王景弘不知如何安慰,只常与他同坐花下,聊些航海旧事,仰望徐徐天光。

  

  “又是花期了么?好快啊——”王景弘喃喃自语。郑和却像是听清了一般,浅浅一笑:“日子本就快得很,这几十年何尝不是眨眼一般,功业都是挣着时辰攒下来的。”

  王景弘说道:“三保,我知道你心里认太宗陛下,但先帝与今上亦看重于你,你...切勿灰心。”郑和摇了摇头:“我不是灰心......只是——只是觉得遗憾...还有可惜。并不单因为船队......”

  不只是因为他们不能再远渡重洋。

  永乐一朝,岂止下西洋一盛事耳?

  在早已废弃的古丝绸之路,漫漫黄沙间有陈诚艰苦跋涉;极东北苦寒冰封万里不见人踪的海面上,亦失哈的船队正顶风冒雪巡航;率军深入明国以南册立宣慰司的周让,五使绝域遍历藏番强力敢任的侯显,还有那位御驾五征漠北、败北虏于斡难河畔的英略雄主。超三代而轶汉唐之伟业,誓要天下万夷朝贡华夏之壮志,如此野心勃勃、奋发开阔之圣明君主,难道煊赫天家子孙绵延,竟只有太宗陛下一人?

  王景弘眼眶也不由得红了。他想起六下西洋归来,众人一路风尘,尚未尽情抒发归乡喜悦,不久便得知太宗陛下龙驭宾天之噩耗。郑和收到国丧之信,当即泪流满面。相识数十载,王景弘第一次见这个永远精明强干临危不乱的男人痛哭至撕心裂肺;他一边劝慰郑和,一边自己也不由得潸然泪下。

  内官中得太宗陛下爱重之人,哪个不曾在靖难之役随陛下出入战阵九死一生,披沥血火,拱卫主上登极?那步步危难步步险峻的九重天之路,他们君臣曾一同蹚过。曾见过如此四海顺降睥睨万邦的君王,无论如何也会在心底留一份执拗和赤衷,再难付与他人罢?

  二人一时静默下来,画眉鸟也陷入停歇,任木叶沙沙,清风穿过。

  

  是夜王景弘敲响了郑和的府门。紫藤花架下桌椅杯盏陈设一如既往,月华似练的光景,正合什么烦心事也不想,什么扰人俗务也不说,随口漫谈些当年镇北平、取金陵、下西洋之事。二人惯于行伍,再兼烈酒入喉,烧灼间心口激起一股豪迈,愈说唇齿间愈越携刀光剑影、血气烈烈。看向彼此时皆是眸光凛亮,意兴酣然。

  王景弘比划着回忆道:“当时生擒陈祖义,已是战果斐然。我手下司那些海员工匠,本来都是不问外事,一头扎在船舶与海路上,旁的什么都不管的。那一次海战,浪涛与火炮齐鸣,船只冲撞往来,将士接舷登彼,何等阵势!那日之后,时不时就要开始聊起来我大明军士如何骁勇善战,都指挥使如何一马当先,还有你——郑总兵如何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看把他们兴奋的,跟一群没见过世面的毛孩子一般。我骂了他们数次,他们只是一边低头一边偷笑,我训着训着也不由笑起来。我还跟他们说:‘这才到哪里!早说靖难之役郑总兵战功赫赫,你们当时也没见多热络,这又开始晓得厉害了。出使他国,艰辛更不在少数。’他们还要问问我打仗如何——当真是心思飘忽到天上去了!”

  郑和支着头笑:“莫要说我,贵通你不也同是钦差总兵么?亚烈苦奈儿意图谋害舟师之时,我可不在船上。你领诸副使、都指挥坐镇中军帐,可是井井有条;后来里应外合也要谢你统领调度得当才是。”王景弘拍一拍他的肩膀:“这怎么又客气起来了?其时舟师主力在我处,但你临危不乱,那个费通事跟在你身边,回来时可是跟我们赞叹不已。”

  郑和垂下眼帘,看杯中的酒水荡漾,晕开夜空中一轮月光,霎时有些失神。锡兰山国那几日,入夜后似乎也是这般的月光。

  当日他自己的话在耳边响起,听来竟然有几分陌生,令他分不清幻真。“贼大众既出,国中必虚,且谓我客军孤怯,不能有为,出其不意攻之,可以得志!”[1]随后便是密林中衔枚疾走穿行时枝叶摩擦之声,夜半杀入王城之时国王及其宗室惊惶呼救之声,明军最终吹响的号角在海风中分外悠远明亮,献俘于金阙下时永乐大帝沉厚铿锵的声音不徐不疾道:“......对五万敌军而大败其众,非熟娴韬略,何来奏功。”

  他觉得格外恍惚。这已经是永乐九年的事了,如今回想,为何能历历在目?

  不愿再沉溺迷惘,郑和收拢心神,笑说:“入燕王府时谁能想到你我会有今日,那时只觉前路不明,惶惶度日。命之一字,果真难测。”

  就像他在云南的苍山洱海间眺望目之尽头时,也从没有想过能亲抵那片仿佛天空般蔚蓝的大海。

  

  像过去无数次一样,他们彼此分享回忆自己的家乡,像孩童争相展示自己的玩具。

  郑和说,云南的天空一碧如洗,日头不分冬夏都是明媚热烈地投向大地。抬首遥望能见到巍峨神秘的雪山壁立千仞,花木缤纷,极尽绚烂地向那片遍布高岳深谷的红土地倾吐绚烂。他幼年站在山坡向日光升起的方向看,好奇地问父亲山的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海。但是成为明军战俘,跟随大军的脚步行走万里之后他知道,山的后面还是山。

  王景弘说,漳平也看不到海。他幼年曾随渔民走过很远很远的路,才到了海边。他兴奋地让海风吹起头发和衣摆,在礁石岩缝间翻找虾蟹鱼贝。渔民扬起的白色风帆会在海面上招展;盘旋的海鸥会收拢羽翼忽然俯冲下水、轻盈点波旋即腾起,消失在蔚蓝色的尽头。

  闽地是宝船队开洋的地方,相比之下王景弘更能频繁踏上与自己家乡风土极近的土地;而郑和当真是羁旅万里,不知何处是吾乡又何处算得客居。郑和那一次赶着时间回乡祭祖扫墓,又在大朝会前的日子匆匆返回;故乡对他而言只是一个人生开始的地方,走出了就不再折返。

  他们更多记得自己随着明军东征西讨。密林绝壁、大漠飞沙,烈火与鲜血灼烧,羽箭与金弓锻造,将他们的人生铸成了全新的模样。数不清多少次手刃敌雠、记不得多少回死里逃生,站在人生半百之际回望来路,才发现步履深深,蘸着眼泪风霜留下辙痕。

  “三保——”王景弘低低唤他一声,不知有多少复杂情绪包裹其中。郑和眼前忽起迷蒙,只觉心口发酸,一字一顿地说:“贵通,都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原来我们都走到这一步了。”

  王景弘:“走到这一步了……那,继续往前吧,谁知道前面有什么呢……”

  

  

  南京城里的日子不算空闲,守备太监是实打实忙碌的差职。一天从早转到晚,十二个时辰也就被这么赶着匆匆过完了。一天又一天,光阴也就这么悄悄溜过去了。

  南京宫殿修缮完毕,工部郎中冯春想要上道折子为众工匠请赏,郑和并没放心上,随意点了头。岂知不久后京都使人来传谕,言「和谨守礼法,毋窥伺朝廷,一切非理之事,不可妄有陈请」[2]。字字严厉叱责,尖刻如匕。身为永乐老臣,何曾想过被如此不体面训斥,半分尊重也无?王景弘又委屈又气恼,正待辩解,却被郑和拦住,轻轻摇头。

  “一朝天子一朝臣。”郑和后来私下对王景弘说。

  他略一顿,又说:“圣上是器重你的,你自己心里清楚。身为天家内官,有些责难也是难免担受的,并不妨事。你我为司礼监官、南京守备,身居要职,唯一力仰报皇恩。这件事犯不得为我着恼。”

  王景弘说:“我明白……三保,这些宦海浮沉我已经司空见惯,只是轮到自己人身上,才发觉我虽看得多,却还是无法坦然接受之于你的世态炎凉。”

  郑和鼻子又是一酸,微微低下头。

  

  郑和等人另有一项需紧要督建的工程,便是南京大报恩寺及佛殿宝塔。这本是永乐帝在世时兴土动工的盛事,却因营造极难、耗费巨靡而迟迟无法验收。朝廷也移文严厉督促。到得宣德三年三月,总算完备。宝塔通体琉璃,五彩斑斓,光华耀目。塔内外供奉一百四十六盏长明灯,待到夜间,点点灯火上与星辰争辉,下与秦淮相映,霏霏霭霭,摇摇曳曳,美轮美奂,宛若仙宫。佛塔落成之日,南京百姓口耳相传,扶老携幼前来敬拜观礼;一连几日报恩寺内外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僧人引着郑和等登塔九层,远眺金陵,但见城中街道房屋鳞次栉比,钟山秦淮相依相偎,更远处山坳之中茶垄青翠,薄雾悠悠,一派清明和乐之景。清风徐来,檐角风铃声声,清脆而悠长。郑和等于佛前奉香完毕,甫一露面便引起欢声阵阵。南京城中不少居民认得这二位恪尽职守、从不恃权凌弱的守备太监;此时纷纷向前问候。王景弘素来腼腆,见到众人这般热情反不知如何应对,只微笑着往郑和后面站。郑和依然像他素日在外展现的模样,极有耐心地侧耳倾听,认真回答了几个长者之问,步履平缓端方,一派温雅和煦之态。

  这一幕若要作为官民鱼水之证,少不得上报朝廷奏为政绩,奈何事件主角与此全然无涉,也只是做个小小插曲,倏忽便散了。

  

  王景弘有时觉得,这样生活也算不错。好友兼同僚一起奔忙任事,偶尔闲下来便一同回忆往昔,述说旧事,或自己埋头著书,也称得上有些奔头。人说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如今这个年纪,辉煌冷落一把尝过,似乎也不当再有不甘。他如此想,不知是自欺欺人,还是知足自乐。

  唯一令他忧心的是挚友郑和。郑和年长他几岁,自小他便视为兄长,许多年来并辔行路、亲密无间。郑和的性子他再清楚不过,旁人看来温柔可亲,言和与人为善从不跋扈骄纵,实则内里执拗刚烈。遇事不喜声张,一抔酸辛苦涩硬要自己吞下,决不倾吐半句。亲如王景弘,也甚少听他说过什么难过失意之语。眼见得郑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沉默劳碌,鬓边头发斑白愈发刺眼,告病次数也渐渐多了起来,王景弘忧心如焚,直言相劝郑和惜身自重。郑和淡淡一笑:“贵通觉得我是作践自己的那等人么?人的精力哪能一直如年少时那般,寻常心看待便好,无需多虑。”

  王景弘说:“你但凡遇事肯同我们多说两句...也不必惹我操心。总是一个人闷着,旁人看来也未免替你低落。南京...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地方,你我劳累半生,也该停泊了。候鸟尚有栖息的枝头,何况人呢?”

  郑和沉默片刻,露出一个意味难辨的笑:“贵通,这话,能说服你自己么?”

  王景弘觉得心口一窒,微微转过头去:“不这么想还能怎样呢?自个儿跑去跳海么?南京并不是一个消磨心志的地方,大明立国未久,政治清明,都城又在燕地,还不到那杭州作汴州的时候。”

  王景弘说得对,南京并不是一个沉溺于江南烟雨之地的温柔乡。这里是六朝古都,钟山矗立,颇有龙虎形势。天子紫气尚未消弭,百姓自有一份旧都居民的骄矜慷慨。物阜民康,文修武偃,处处欣欣向荣。然而总有人的目光不愿为此停留。洪熙元年至宣德五年,总有深沉的目光越过南京城中的街道,越过威严华美的故皇宫,投向更远的地方,那是远方无法映照在眼眸中的海平线。

  

  

  宣德六年,福建长乐天妃宫。

  一块石碑沉默地立于南山宫殿中,额书顶端雕刻的圆月仿若顽石生出的一只眼睛,大张着注视身前一切,似乎要将这繁盛熙攘的人事尽收其中。

  为首那人身穿大红织金蟒纹曳撒,头戴乌纱三山帽,双鬓斑白,目光深邃,正凝视着“天妃灵应之记”的六字额书。过了一会儿,他眼光下移,扫到了碑文末尾的“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冬吉日”字样上。

  肃穆的宫室内,诵者声音琅琅,碑文上的字句被他清晰洪亮地送入每个人的双耳,也钻进众人心里。“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3]

  涉沧溟十万余里。

  他轻轻闭了闭眼。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也。”

  诵者的声音忽然变得极其微渺。他凝神去听 ,听不见那些堂皇颂词,入耳尽是海水滔滔怒拍崖壁,海风凛冽撕扯白帆。他抬头,再次与额记上圆如眼瞳的月纹对视,居然感到一阵莫名的震颤。

  “……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他想自己应该有些雀跃,方才惴惴的心跳却又逐渐和缓下来。他又听清了碑记,听清诵者一字一句念出他们的名字。他深深呼出一口气,接过旁人递来的信香,跪于蒲团向天妃像虔诚叩拜,身后王景弘、副使、都指挥一干人等也随之下拜。香烟渺渺,鼓钟锵锵,云雾缭绕间天妃端庄慈和的面孔变得模糊不清,观之更加神秘。

  身披道袍的住持躬身礼道:“檀越善施,重修宫宇,立碑铸钟。天妃灵慈,定佑檀越舟师于海上,无风浪震荡之灾。”

  他点头,勾起那一抹礼貌而疏离,属于正使太监、钦差总兵郑和的微笑。

  

  落碑仪式过后,王景弘等人先行离去。住持领郑和出了殿门,沿石阶步往后山。须臾见前方竹林掩映中显出一排屋舍,有亭台之所,想是私下待客之处。一灰袍小道为二人支开桌椅,摆上清茶。住持眉目温和,徐徐道:“一别八载,郑檀越无恙否?”

  郑和的神情比方才放松许多,揉了揉眉头说:“怎么敢说不好呢?皇上隆恩,交付留都守备重任,又下旨重开洋,还亲题御诗相赠。这般信重恩宠之于内官,古今少有,和荣耀加身已极,只能感激涕零了。”

  住持注视着他,复垂下眼帘,语气依然平和:“檀越这话,落在纸面确是感激涕零,经檀越之口说出,依贫道听来,只能道一句珍重。”

  郑和道:“能珍重己身,无论何时都是福泽。我……确也说不上来自己是好还是不好。我以一介宦官之身,统帅舟师,远渡西洋,先领内官监掌印,后任职司礼监守备南都;若是外朝为官,少不得称一句‘位极人臣’。我少年为王师战俘,当时所愿无非衣暖食丰、免受欺侮,如今回头看,岂止当初祈盼,简直是显赫已极。我若说这些年来过得不大好,十方神明怕也要厌我之贪婪罢?”

  住持未出声,目光投向前方几竿翠竹,只是轻轻点头,示意他在认真倾听。

  郑和说:“这话我曾想同贵通说,但思来想去都觉毫无必要。他同我太像了,我心里琢磨什么,他多半也如此想,说来说去,都无非是多加一份苦楚。我们在一起时反倒不约而同拣些旁的话来说,说家乡,说燕王府,说靖难之役奋勇杀贼,也说六下西洋所见奇异风土。这能算作自欺欺人么?”

  他止住,低头饮茶,甫一入口便蹙起眉头。过了一会儿方道:“住持的茶,还是这么苦。”

  住持笑道:“檀越游历甚广,何种香茗品尝不到?各样甘甜都尝过了,便在我这里尝尝苦涩,如此便更能领略名茶之贵重了。”

  郑和也笑了:“我第一次喝你这茶时,你也是这么说。”

  住持道:“五虎门开洋,何等壮观景象。自永乐三年,正使率舟师泊此地,长乐之民生商贸,焕然一新,蔚然成观。贫道也曾远远观望过巨舶扬帆,实是旷古之盛事。未敢想永乐十年,正使便感念天妃保佑,奏请朝廷恩准修建行宫于三清宝殿之右,当真是善举无量。贫道那时第一次当面得见正使姿容,但觉骨秀神清,风仪冠绝,实是经纬之才。”

  郑和笑道:“然后你就请我入座饮茶。我当时入口,全无防备,好险没有失仪。我于苏门答剌国和同船那帮通事比着吃‘赌尔乌’时,都没觉得如那盏茶般难以下咽。”

  住持奇道:“不知那‘赌尔乌’又是何物?”

  郑和伸手比划:“一种果实,长八九寸,皮生尖刺,熟则五六瓣裂开,味奇臭无比,如同腐肉。里面有白色大果肉十四五块,绵软可食。[4]当时费通事、马通事他们硬要拉我和贵通几个赛着吃。初时只觉臭气熏天,我捏着鼻子吃几口倒也能吃出点特别的甜香。只是终究不太适应,败下阵去了。马通事平时看着斯文腼腆,吃这臭果竟然全无敌手,说什么‘甚甜美’,我们也是不得不佩服。”他眉眼一弯,接着说:“可惜此果耐不得久存,实在带不回明土。我倒真好奇国人会如何品评。”

  住持听罢,悠然长叹道:“郑檀越,那么远的地方啊……”

  郑和脸上笑意还未敛起,继而变得有几分释怀,几分怅然,随即应道:“是啊,那么远的地方。”

  他的目光看向天边:“杨住持,你说是不是很奇怪。我现在无论如何回想,也想不起圣上赠御诗、下旨重开洋时自己是什么心情。在太仓的那些时日,像是笼了一层雾一般,不管怎样也看不清。脑海里竟只余长乐驻泊,采买招募,训练兵甲这数月了。听到熟悉的惊涛拍岸之声,我觉得…周身的血液仿佛也一同被冲刷了一遍。

  “杨住持,我已是花甲之年,世人都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大抵是成不了这个‘稀’的。其实贵通也清楚,但他什么都没说,只是像从前一样做事。我二人共事到今,默契合度再无他者能相比,每每想到此,我都觉得极为幸运。我辅佐过这天下最英明神武的君主,结识了世间最肝胆相照的朋友,成就了震古烁今的事业,你看我这一生,是不是很值得?”

  住持沉默片刻,持盏起身:“道观无酒,贫道以茶相待,敬正使。祝愿正使此去鲸波千里,长风扫霾。”

  郑和起身回礼,饮尽清茶的那一刻终没能控制住,面部扭曲了一瞬。他极力忽视着舌尖的味道,开口道:“住持,这茶也不是非饮不可,下回换一种罢……”

  住持笑道:“贫道早有言,非此苦涩,檀越不足以领略其他茶叶之香,不换。”

  二人一路谈笑,径往山门去。送至殿前,早有侍者相侯,见郑和身影,忙迎上来。郑和驻足,与身旁住持拜别。

  住持合掌礼道:“郑檀越,珍重。”

  郑和回以一揖,转身大步离去。

  住持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望着渐渐远去的背影,他垂眸自语道:“珍重。珍重。”

  

  十二月初九日,杨一初起了个大早,吩咐观中弟子好生看管山门,用心功课礼敬,自己则一袭簇新道袍,径往山路下去。

  弟子不解:“住持要往何处去?”

  杨一初平静道:“舟师于今日开洋,我与郑总兵相识多年,去送这一回。”

  那弟子道:“郑公每次开洋,围观相送者摩肩继踵,便是有兵士围拦,渡头也照旧水泻不通。主持便是去了,也难以与郑公告别。”

  杨一初道:“我知道的。能否叙话并不紧要;我便是于远处望他一眼,也算相送。”

  那弟子露出了疑惑的神情,却也不敢再多说,躬身合十道:“弟子遵命。”

  

  舟师开洋,为长乐盛事。

  杨一初对自己能否挤进人堆这件事不抱任何希望,耳边的嘈杂也只当未闻。他一撩衣袍,寻了个高地攀上,转头眺望,寻找着人头攒动中那颀长的熟悉身影。

  他听到人群爆发出更加热烈巨大的欢呼声,于崇敬向往的众多目光交汇之处,他定格到了郑和,也像是定格了近三十年来家喻户晓口耳相传的壮举的实体。

  一袭红色蟒袍裁锦堆绣,鎏金玉带光彩夺目,乌纱帽下面容沉肃庄重,目光凛然。他腰悬佩剑,肩上系一领黑色披风,在港口海风吹拂下如旌旗招展,又似风帆猎猎。眼眸微抬,注视着那一柱屹天的桅杆,日光耀辉之下瞳孔越发浅淡,近似琉璃,仿佛映着万顷碧波般粼粼闪动。  

  海天一色,浪潮澎湃,海鸟盘旋,千军万马立于港岸,巍巍无声。他们身前是大明王朝最宏伟强大的舰队,身后则是祖国的万里河山。

  登船,起锚,升帆,启航。杨一初静静地目睹巨舶缓缓离港,如一座山岳压平涛尖,劈开水幕。庞大的舰队林立海面,如同蔚蓝的原野上出现了繁华的街市。雪白的船帆星星点点,竟像是轻盈的云岚落了下来,海在天下,天在海中,当真是一片茫茫寰宇,唯见大明舟师坚定地向前远行。他在心底反复念着那日对郑和说的二字‘珍重’——珍重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祝福,有时听上去还有些无力,因为远行的途中,人祸天灾都不是可以预测的,总有些摧伤无从预料无法避免,责任在身更不可逃避。然而这亦是最好的祈愿——比起功成名就,利禄加身,我更希望你能平安自身,爱护自身。荣耀与使命之下,还有自己的心与命途值得寻觅。

  他希望郑和珍重,但也只能是希望。因郑和此人从不谋身。

  

  

  宣德八年的山门外,王景弘有些疲惫地低头,看着脚下的青石砖发呆。青砖铺得稀疏,暗绿色的苔藓密密铺满砖缝,还挤出几簇黄白色的小花,艰难地挺起身子,送出一片春光。正自沉溺间,一个沉稳和缓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王中贵,别来无恙。”

  王景弘怔怔抬头,眼前之人面目清癯,松形鹤立,正是正一住持杨一初。“本……”他才吐出一个字,惊觉自己声音嘶哑,慌忙清了清嗓,端正了容色道:“本官率舟师各副使及都指挥,前来还愿。”

  杨一初的眼底忽起波澜,脸上神情似有悲戚,几息后传为释然,终归为平静。低头合掌道:“舟师远航跋涉,披星戴月,幸得平安无虞,乃天子福泽,妈祖恩佑。正使请。”

  王景弘眼前忽起迷蒙,心口酸涩得如同被狠狠揪了一把。他不愿在人前展露伤悲,慌忙低头,将一口气强行咽回,沉声道:“多劳住持。”

  ……

  

  杨一初为王景弘亲手沏茶,抬眼观他神色,见他不似方才在三清宝殿进香时的触景生情、强抑悲痛,将茶盏奉上,却也没有开口言语。

  王景弘忽然看向杨一初,哑着嗓道:“杨住持,你为何不问?”

  杨一初道:“以郑总兵性格,想必危难时不避,苦痛时不怨。他应当一无不甘,二无恐惧,自己便能认清来时路与身后处。贫道问起来,不过多余,反倒招致王檀越难过。”

  王景弘点点头,口中似乎反复咀嚼着他这句话,随后惨淡一笑:“住持心性明澈,可我不同。我是彻头彻尾的俗人。”他指指心口,一字一顿,“整整五十年啊,我们相识了整整五十年。人生怕也没有第二个五十年,这么漫长的时光,他早就是我生命里的一部分了。亲情可割舍,友情可割舍,可属于我们共同的人生,如何割舍?”

  杨一初默然垂首,片刻后方道:“王檀越,贫道愿听其详。”

  王景弘深深吸了口气,说:“船队到忽鲁谟斯的时候,就停下了。他起不了身了,整个船队,也走不动了。”

  主帅病重,舟师理所当然无法前行。

  王景弘目光有些飘忽,仿佛整个人逐渐沉浸在一场漫长的回忆当中:“他从来都是那么不辞辛劳的一个人,永远不会畏惧,不会疲倦,不会放弃。可是终有那么一天,他竟然也倒下了。他出海前身子已不如往日,在南京也曾有过几场不大不小的疾病,也许……也许他自己也早有预感;可是真见他呕血昏迷,无知无觉地卧于床榻上,对任何呼唤都没有回应之时,你仍会觉得不可思议,会觉得手足无措,会觉得……天塌地陷。他怎么能倒下呢?怎么会病重呢?怎么会……有生命之虞,又怎么会真的离开呢?”

  他的声音渐渐颤抖起来:“我把能搬动的文册全都送到了他房间里,有时间便守在他床前,端水喂药,擦汗掖被,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也感受到一个人是怎么样一点一点衰弱下去的。头发才几天时间就能从黑白斑驳变成一头银丝,灌下去的药不出半个时辰就能全反呕出来,擦拭嘴角的时候帕巾上能看到鲜红的血丝。他清醒的时候很配合,眼神还是很亮,笑着安慰我们不要担心,再难受也强撑着进食饮水,吐了也只说自己胃口不争气……他还想着舟师的使命,要去天方,去木骨都束,他还记得把洪副使等人派出去走完这条航路……更多的时候他烧得昏昏沉沉、人事不知,我低头看他时只见他双颊似火,都深深凹陷进去,搭在被子上的手枯瘦如柴,有时呼吸都很吃力,带出无意识的咳喘声……你知道那是什么感受么,你能想得到么?”

  王景弘用力喘了一口气,在脸上匆匆抹了一把。没说出口的是他还能看到三保的双唇干裂起皮、苍白无色,能看到他呕吐时眼角闪烁晶莹;他坐在床边握住三保的手,只觉得自己握着一掌正如流沙般溃散崩塌的生机。

  他不熟悉这样的三保。他认识的三保是身手矫健、意气风发,能跃马开弓,能统帅万卒,能料敌机先,屡建奇勋,扬威四海。他熟悉他大笑时眉梢眼角的弧度,熟悉他低眸时安然庄重的颜色,熟悉他永远挺直的脊梁和温柔明朗的语调,熟悉他过去许多年大小疾病创伤中不曾有分毫颓丧的神采。

  唯独这一次。他的老友在生死一线间徘徊。而这世间,连命运都可以共享,病痛与死亡却无法分担。

  三保,他于心中默念,别丢下我。

  可上苍有时面对凡人的祝祷格外无情。

  

  郑和最后一次醒来时,船队行至古里。这是他们第一次下西洋的终点,也是此后多次奉使各国的中转点与补给港。他捧着药匆匆踏进室内,见郑和竟然自行坐起身来,倚着床头看窗外的海色。阳光正灿烂,空气中漂浮的尘埃都映得极为清晰,而郑和苍白消瘦的脸颊在这猛烈明媚的光亮下近乎于透明,似乎下一刻便会融在光里。听到脚步声,郑和转过头来,看清是他后便露出笑容:“贵通,今天日头可真大啊。”

  王景弘心里一紧,指尖都变得冰凉。他不动声色地抿抿唇,也露出个笑来:“是啊,古里这边的港口总是好天气。”

  他把药盏端到郑和面前,说:“不烫了,快喝吧。”

  郑和低头看了看那黑漆漆的汁液,轻轻摇了摇头:“贵通,我今天不想喝药。”他又抬起头来,认真看着王景弘,脸上的神色很平静,眼眸一如往常清澈:“我真的不想喝药了。很苦,我一点都不喜欢喝。”

  王景弘舌尖也开始发苦,倒像是嚼了片黄连似的。他缓缓将药盏搁到案上,微笑着道:“那你可想吃点什么?古里这边各路商旅往来,船员们已上岸采买食物去了,你尽管说,我让他们给你买回来。”

  郑和依然摇头:“别麻烦了……贵通……我这段日子总是给别人添麻烦……我现在只想安静一些。陪我坐一会儿吧……随便聊什么都行……”

  王景弘再也维持不住脸上的表情,低头呜咽了一声。

  郑和伸出手,拍了拍他的胳膊,动作之轻如同一只鸟儿在梳理另一只鸟飞翼上的羽毛。他依然带着微笑,轻松自然,如同一次平常的叙话家常。

  他们还是说起了永乐。自从太宗文皇帝辞世,他们的每一次谈话到最后都会拐到永乐朝。也许是他们老了,老人总是爱追忆往昔;也许是因为他们把生命中所有刻骨铭心的时光都凝成了琥珀,镶嵌在名为永乐的巨大岩壁上。岁月失语,惟石能言,那么他们共同的回忆便是奔涌的时间长河也卷不走的石,执著地等待死亡将它们封存起,去与沧海桑田作伴。

  王景弘比所有人都明白永乐二字对于郑和的意义。那不仅是郑和的荣耀,也是大明的荣光。下西洋、修大典、通运河、征漠北、迁新都。这位帝王所有的壮举都将在青史册熠熠生辉,璀璨不朽。任何一个人——包括他王景弘在内,都可以成为其他朱姓天子的臣子,而郑和不可以。这位传奇的三保太监身上印满了永乐一朝独有的烙印。他的人生和所处时代都像是西洋的惊涛骇浪,滔滔向天边逐日,一去不复返。

  郑和没有多少力气,话说不了几句就要停下来喘一喘。到后来他无法抑制地猛烈咳嗽起来。王景弘慌张地将帕巾递给他,替他拍打后背顺气,郑和平静下来,无力地向后靠,手帕从指尖滑落时王景弘瞥见那殷红血色,如同燕王府后花园一株于冬雪中绽放的寒梅。

  郑和倚在王景弘肩上,低眸看那方帕巾,低声说:“……没什么的,人总要迎来这么一天……我终于可以去见陛下了……告诉他我没有辜负他的使命、大明的使命……”

  他竟全然不惧即将到来的死亡,因前方有故人还怀着几分欣欣然之意。从南京守备起他便常常做梦,梦到的都是与那个人的过往;病了这些时日,昏沉之时更全然不辨时空,几乎将从前的日子都在梦里过了一回,倒像是又重活一世似的。他梦见孩提时代坐在烟波浩淼的滇池岸边看日升日落,梦见明军刀枪林立旌旗蔽日,梦见气象华贵的皇城宫宇。他一遍遍听见那人爽朗英气的声音,带着笑意问:“你这内官倒是机敏,叫什么名字?”而他无数次在梦境里怀着激动与敬畏跪拜,声线微微颤抖:“奴婢马和,小字三保,叩见燕王殿下。”此后无论是燕王府秋月冬雪,还是靖难战场烈焰灼灼,或是宫禁中琼苑玉树、危楼高台,他总是追随仰望着那人的身影。看他披甲跨马,来去如风,势如破竹;看他黄袍帝冕,励精图治,四海宾服。

  生死之间隔了太久,君臣之间,总要有始有终。

  他抱歉地安慰王景弘,这一回他们无法一同迎接返航的荣耀。

  王景弘拥着他的手臂一紧,深吸了几口气,到底没有说话。郑和似乎是挣扎着攒出一点气力,说:“贵通,别哭……大明太远,我回不去了。你记得把我的衣冠归葬南京……好了,扶我坐正…你让李兴朱真他们进来吧……”

  王景弘动作缓慢僵硬地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本以为忍不住的眼泪这时也先忍住了。他总是听他的。他王景弘也是功劳赫赫的内官,才华横溢,颇有几分自矜的傲气,但在郑和面前,他总是习惯听他的话。

  这是他最后一次听他的话。

  “好。”

  ……

  郑和最后留给其他诸位副使和都指挥的印象,是极为平静、虽然病弱又不失往日镇定威严的。他挺直身子倚着床头,深邃的眼眸淡淡扫视众人,声音低微,却极为清晰,脸色虽然苍白,神情依旧严肃庄重。他条理分明地下达了指令:舟师由正使王景弘统御,归还大明;已分派出使的各副使太监不得提前召还;他本人便葬于古里;衣冠请还南京。

   郑和听见数声压抑不住的抽泣,但也只作未闻。疲倦袭来,他终于支撑不住,缓缓下滑。王景弘手疾眼快,一把将人捞住,紧紧握住他的左手,却无论如何说不出话。只听得耳畔郑和喘息声越发急促艰难,右手吃力地抬起,似乎想触碰一下老友的面庞;然而只将将触及衣襟处,王景弘便觉郑和身子一颤,那只瘦削的手永远地垂落了下去。

  

   古里的人们并不明白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他们只记得多变的天气:早上还是风和日丽,很快就变成了阴霾四合,随即又见豆大的雨滴自空中飘落。他们看不到,港口停泊着的数百艘巨舶甲板之上,所有船员朝着一个方向无声而跪,默默悲悼;这支明帝国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刚刚失去了他们的统帅。

   王景弘在年轻内官的搀扶下起身。他未撑油伞,未披蓑衣,任雨珠冲刷衣袍、打湿面颊;谁也看不出他究竟有无流泪。事实上在这一刻,每个人都让泪水和雨水在脸上肆意交织流淌。他开始冷静而沉着地向全体将士发号施令,就如同过去二十八年他的知己所做的一样。

   古里的人们看见黑发黑眼的中国人面带悲痛,额系白巾,在他们这片炎热的土地上忙忙碌碌,似乎是举行了某种肃穆的仪式。然后,悠长的号子又在船与船之间响起,升帆,起锚,那擎天的桅杆在他们的视线中渐渐变细、缩短,直至消失;巨大的白帆也成为了一个小点,在汹涌碧浪之间起伏,如同一只来去匆匆的海鸥。这将是所有人这一生中最后一次目睹大明王朝的舟师,从此古里的港口将不会迎来如山般巍峨的宝船。许多年后,双鬓花白的老人还向他们的后代儿孙不知厌倦地描述那断裁汪洋的灵槎,那古老东方的使者七下西洋的传奇。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5]

  

  

  “他让我把他的衣冠归葬南京……他会喜欢南京的什么地方?我回去之后总要认真遴选,他这人讲究得很……”王景弘语气愈来愈疲惫 ,说到最后,声音更加低徊,几乎让人听不清。他眼神空茫,呆呆地看着前方,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看进去。

   杨一初还是选择了沉默。在此时他的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

   过了许久,王景弘似乎找回来一些力气,整衣敛袍,对着杨一初再次庄重施礼:“无论如何,这些年多劳住持。”

   杨一初摇了摇头:“贫道及长乐百姓——乃至整个大明,都应当感谢郑王二公才是。”

   王景弘面露诧异,眼圈又渐渐红了,他感慨地转过头去,似乎是不想再让住持见他过于失态。他哑着嗓子道:“有住持这句话,某与郑太监这半生,不算虚度。”

  

   王景弘是郑和的同侪,二人常服都是一样的蟒纹曳撒与三山帽,舟行劳顿,他的鬓边又生出许多白发,看背影竟与郑和有五分相似。然而这也不过是杨一初一时恍惚的错觉,他定下心来,安静地目送正使太监离开。

   其时是暮春初夏时节,自大殿至山门夹道绿荫浓翠,时有紫藤萝点缀丛间,深深淡淡,如雾如云,丽而不媚,清而不妖。引得黄鹂啭啭,画眉啁啾。大殿中妈祖像低眉垂目,面含慈悲,似有怜悯地注视着日复一日为生息而搏风斗浪的中华儿女。

  

   

【尾声】

   旁人都说,王景弘历经五朝,一生功勋赫赫、荣华加身,作为宦官,可谓荣耀已极。然王景弘听此恭维,多半一笑了之,偶尔眉目淡淡,回道:“运气使然,友朋携助,景弘不过一时显赫,此皆过眼云烟耳。”

  宣德八年七月六日,王景弘抵京赴命,天子大喜,重赏舟师全体。皇帝御口亲自询问,王景弘却不讨半分赏,只叩首请回南京,还任守备太监之职。天子沉吟片刻,点头应允,遗憾道:“卿之功劳,可为司礼监秉笔掌印。”——其时司礼监已有跃居内官监之上,执掌十二监牛耳之势,皇上此言,显然有擢升之意。王景弘婉拒,天子颇觉可惜,却也没有勉强。

  王景弘回到南京,独自一人提着酒去牛首山祭了郑和的衣冠冢。

  他一边喝酒,一边絮絮叨叨,如同从前两人的闲谈:“我回来的时候率舟师去了趟台湾。台湾是个好地方啊,风景秀丽,生民淳朴,漫山遍野都是上佳的草药……可惜你不在,不然我一定拉着你去挨个认一认。

  “我们在岛上停留了数旬,教他们垦荒耕种,凿井采药,习字识礼……以后这台湾岛,必然有我大明之文华长久不衰。

  “我们在满剌加、苏干剌、锡兰山所经营的一切已然消弭殆尽。然这台湾,是为我华夏之汉土。

  “我看得出万岁爷的心思。他想让我留在京师。可是你的衣冠冢在南京,大报恩寺在南京,你亲手栽种的紫藤萝在南京,我再怎么怀念北京的寒风和暴雪,也不能一走了之啊。

  “三保,以后我就在这里陪着你了。咱们俩一起在这里护着南京,互相说说话,谁也不孤单。”

  王景弘偏过头,向来路望去。只见曲曲折折的山道被苍翠草木掩映,几步之外就完全消失在漫山葱茏之中,混成一统莽莽的绿,好像是另一片颜色殊异的大海。

  

  郑和守备南京期间,曾召集旧时人手整理航海志,将造船记忆、航道针路、诸国风俗、牵星术并地形图,及用兵方略汇集编册,文稿皆已初成。宣德十年四月,苏门答剌新王即位,朝廷令王景弘再使其国,遣王弟入京朝贡。王景弘又将第七、八次下洋之经历增录其中,誊写两份,一送往北京,一存南京故皇宫。

  王景弘本就性情内敛,郑和去后更是沉默寡言,同旁人几无交游。同僚之间议论,这人简直是一尊会喘气会行动的石像,不见他开怀大笑,也不见他食宴赏玩;自我封闭到了极致,严肃到有些骇人。王景弘漠然听着,又低下头去做自己的活,从不置一词。

  南京的日子如水一般流过,除必要司职之外,王景弘埋头撰写他的《赴西洋水程》一书。下属问起,他只说此前呈递文书为天家所有,而自己这一部书不拘规格、信笔由缰,若能刻本流传供旁人观识西洋风物,纵不比文人书客,也算于世间留得些许笔墨。

  正统二年初,新帝下令停止一切营造采买之举,只专心守备留都,编队操练守卫。

  正统三年,王景弘告老去职,并未还于故乡,仍居南京。

  王景弘没有香火,唯一的继子王祯也已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徒留伤感。他孑孓一身,专心致志地修订增删书稿,后又自行出资刊录。每年清明,他独自上牛首山祭拜故友;一年四季,又常着人看护修剪某座花园中的一株紫藤萝。

  其余皆外物纷扰,无悲无喜,无嗔无怒。

  好像也没什么要留住的了。

  终归也没什么能留住的了。

  年少时那些轰轰烈烈的大笑大闹、壮志满腔都归于沉寂;曾自以为穷山距海,便能把极东的一缕天光合进手掌,到头来发觉无人不可失去,无事不可放弃。

  他们的故事走到这里,已然沉重落幕,激起满地带着霉味的腐朽灰尘飞扬。

  

  正统十年,南京故皇宫架阁库失火。焚毁宫室四十余间,文书过三千册,时任守备官员惊惶上报,惴惴待罪。

  正统十四年,一个曾经的老宦官安静地离开了人世。依照他的遗愿,几位故交将他葬于牛首山,与郑和衣冠墓相隔仅数十步之距。

  青史不会留下这微渺的一笔。而这一年,北境土木堡发生了一场震惊全国的惨败,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天子遭虏劫。大明自开国以来,从未有过这般血色淋漓而苍白惨淡的耻辱。

  而王景弘生前所亲眼目睹的那场或因雷击、或因监管不力而起的南京故宫架阁库大火,朝廷究竟如何批复,官员究竟如何执理,早就无人在意了。

  

  但当时还活着的王景弘记得。

  他知道北京还有一份他们的心血留存——不,那不只是心血,是活生生的人命,是曾经在异国土地上喷洒过的热血,是无法追回的青春岁月,是数不清的报偿与辜负。

  可是南京的那一场火依旧让他铭心刻骨。

  那夜火光冲天,人影憧憧,皆是急惶着打水扑火的宫人内侍,想来应该是极其骚动不安、沸反盈天的。但后来王景弘临终之际回想,他全然没留意到那时的宫禁究竟如何;那熊熊烈烈的光焰升腾入幽玄神秘的夜空,仿佛一只羽翼翕张的大鹏昂首振翅,欲涉沧溟九万里。如此奇诡危险灿烂的一幕已然夺去了他全部的心神。排列整齐的书柜安静伫立,被肆虐的火舌倏忽吞噬。数不清的书卷几乎一瞬间化为焦炭、散作飞灰。风助火势、火借风力,他看见明亮的橘红色光辉下苍白漫天,如同盘旋不定的海鸟,又如翩跹流连的玉蝶,更似一场天日未寒便遽然而落的雪。

  眼泪霎时夺眶而出,又被急风毫不留情地带走。王景弘痴痴立在原地,脚下仿佛生根似的再也迈不动一步。他分明听见风声呼啸中,隐隐有波涛滚滚、风帆猎猎;而火光更深之处,裂帛一般响起非神非鬼、似人似仙的呜咽悲鸣。

  

  (《我寄人间雪满头》完)



[1]《明成祖实录》

[2]《宣宗实录》

[3]《天妃之应灵碑记》

[4]马欢.《瀛涯胜览》

[5]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王景弘生卒年不详,本文中为作者虚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732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496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264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07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06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7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9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83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704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3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3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1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8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03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宣德六年,福建长乐天妃宫。 一块石碑沉默地立于南山宫殿中,额书顶端雕刻的圆月仿若顽石生出的一只眼睛,大张着...
    清霜剑戟阅读 246评论 5 8
  • 宣德元年。春深。 南京城的人们还是能时常看到那位在说书人口中经历传奇权高位重的宦官怀抱文书,于街市官道匆匆...
    清霜剑戟阅读 150评论 2 7
  • 只知道郑和下南洋,不知道郑和的来历,今天学习历史明朝才更多地了解到他的丰功伟绩。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
    倾杯行阅读 2,472评论 2 8
  • *沉没 公元1405年8月9日,红日西沉,晚霞做红蓝相间色彩放射至天穹而渐收敛至日出之处。天海宁净,没有树,没有岸...
    张彬若阅读 246评论 0 0
  • 你最喜欢的古诗词有哪些? 1.“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 去年南京大雪时,刚好看到这句,心生欢喜。 2....
    wuli大楼啊阅读 25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