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晚上在临睡前看完了《熔炉》,接着就是辗转难眠。
我无力问公道在哪里?
在警察、律师、法官都为了各自的利益,丢弃职业道德和做人的责任时,有谁能为受害者讨回公道?甚至受害者的父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伤害已经形成,他们宁愿拿着犯人的钱私了。
男女主人公从事着不同的行业,同样的潦倒窘迫,但他们没有被现实利益折服,为受害儿童建立了新家园。看到孩子被人关爱而露出的笑脸,让人开心,又让人心痛。他们本不该经历那些残忍的是是非非。那些人都在动用关系为犯人脱罪,即使费尽心思拿到证据,也会在法庭看到犯人跟他人握手言欢的场面。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在乎受害儿童的内心?
整个过程,引人愤怒,使人怜悯,紧紧地揪住观影者的心。
而今天看完的《嘉年华》,虽然题材相似,讲述女孩被性侵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但不同于《熔炉》的是,它看似平淡,没有大起大落,却发人深省,从头到尾都以旁观者的角度将剧情客观展现出来。
我们不必谈谁好谁坏,两部影片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类似的心境。现在主要说看完《嘉年华》后的一些感想。
《嘉年华》中,在女孩遭遇性侵后,她的母亲,扛着悲愤,没有给她希望和关爱,反而撕碎了她的裙子,嚷嚷着“让你穿这些不三不四的衣服”。她的平日里不怎么见面的父亲,倒是体现了一个父亲应该有的愤恨,压抑,可他无能为力,自始至终,他为自己的女儿,什么也做不了。
目睹了事情真相的女孩,记录了视频证据,但是她不觉得自己应该为受害者做点什么,我不知道她当时对受害女孩有没有同情,但她在被问到“你要是受到了同样的伤害,难道就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吗”时,说道“我不会受到这种伤害”。为了生存,她会用证据来换取犯人的金钱。但她不善良吗?也不是,她愿意照顾自己的室友,在自己遇到危险后,终于愿意站出来为受害者说话。
玩忽职守的警察以及受贿后做出假结论的专家,他们对待受害者又是什么心态呢?我看不到那个警察对女孩的好意,只感受到了他的蔑视。三番两次的让女孩回忆事发过程,那还是个十来岁的女孩子啊,痛苦却要因为他一次次地再现。
只有那个律师真心地帮助女孩,竭尽全力为女孩讨回公道。当被问到“做这行多久了”,她的话让人温暖,又引人思考。“这类案子,需要做。”她担负起了这个责任,不顾现实的阻碍。又有多少人在忽视这类案子。
不是所有的危险都会有人来拯救。甚至往往是伤害已经形成了,人们才关注到事件,注意只是“事件”,谁都不想让事情闹大,事情闹大后谁都不想让它继续扩大。所以影片中有这个场景:召开新闻发布会,请一些昧了良心的专家,说明此事件与某人无关,请结束这个话题。
那些人,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吗?
女孩们原本是可以穿着心爱的裙子,留着可爱的发型,享受父母的呵护,受到良好的教育的。
导演说:旁观者的责任,究竟是什么。也有人问,旁观者的责任,仅仅是愤怒吗?当看到绝大多数的人,甚至于女孩的父母,都采取了冷漠态度后,让人心寒了。愤怒,原本是有的,愤怒之后呢?撤诉,然后收着犯人的钱过日子吗?
有些事,既成现实,就得接受。可是受到伤害后不应该是退缩啊!自己都逃避了,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为自己主持公道呢?当大家都对这件事没有了情绪,慢慢都以逃避冷漠相对,甚至习以为常,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该是多么可怕。
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个调查,遇到危险后,周围的人越多,获救的可能性越小。几十个人从受害者的身旁经过和围观,但是真正予以帮助的人没几个。
除过事情发生后大人的行为,孩子的表现也让人细思极恐。性从来被人们看作是羞耻,就连一座梦露的雕像,也被彻夜卸掉后拉走。亲人对受害女孩,尚会有责难的态度,何况他人的流言蜚语。一直以来,大人们都在逃避性教育这个问题。他们也许认为,孩子不知道就是受到了保护,可是因为无知,让多少孩子遇到了灾难?
这部电影,没有催泪,没有爆发的愤怒,但确确实实客观地展现了现实,人性。它也许不能改变社会现状,但如果能引发人的思考,让人从心底里重视起来,那便非常值得了。
我们是多么幸运,能够安安稳稳的长大。
正如那句话所说,我们之所以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请保持那颗热忱的心吧。
越来越相信,坚韧是一个人多么优秀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