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这次写作是为了阐述听完“如何规划一个持久的习惯”第四讲《计划》的感悟,认知和理解不一定是对的,只是希望写出来,以便及时发现得以纠正,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关于课程
通过这次的课程让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之前的计划都完全实施不下去了。
我以前为了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就喜欢做计划,喜欢把事情都列的好好的,然后一件一件的完成,在规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以为这样就能形成习惯。但是很遗憾几乎没有成功的完成过,于是我继续列计划表,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善计划中的细节,不记得多少次都认为自己的计划“完美无缺”了,到最后无疾而终,有的甚至根本就开不了头。到后来再也不愿意做计划了,因为根本就是浪费时间。
这次的课程后我对之前制定计划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
之前被我称为是“完美”的计划表中:
1、时间控制
时间:永远只有一个精准到分的时间点。偶尔特殊情况也会调节,但调节的结果仍然是一个精准到分的时间点。会这么想是因为觉得这样才比较容易判断能否做到。这个点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是没达成,时间标准的制定太过简单、粗暴。
2、任务安排
任务:任务强度的安排会根据当天的时间自由度来安排,但是任务的强度变动的依据是根据非占用时间的多少而定。也就是说,如果那天时间比较充裕,我也不会得到休息,反而任务更多。(这绝对是累死自己的节奏)当时的想法就是时间少那没办法,时间多当然要多做一些。以为这样就能尽快达成任务。其实这个“达成任务”的想法也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因为设定的习惯计划没有截止日期,所以根本就不存在达成任务一说。完全忽视了自己不是机器人这个事实。不是程序编好就能一直循环执行,现在想想觉得真不可思议,但是当时的自己的完全没有这个想法,反而是认为很合理。
3、任务“弹性”
按照我原来的方法肯定制定出的任务表是没有弹性的。
就算是听过【打倒纸老虎】第六期关于平衡的分享后,知道弹性的重要性。但在老大问习惯模版中B区的标准考评值怎么填时,我其实是这么想的:标准考评一个时间、最低标准时间再低一点,自我调整值再高一点,这样就好了,这样就弹性了。很想知道这个表还能有什么的?还能再说出个什么道理来不成?果然老大不愧是专家,听完后感觉里面道道太多了,这个表不是那么容易一下搞定的,一会儿下面作业感悟再说。
我们要定计划不是为了关心计划本身的弹性,而是要关注人,因为计划是为人制定的,制定的时候要考虑人的需求、心理的、生理的或者其他什么的方面,这个弹性应该是指的符合人的行为发展的规律来说的。如果我们是给机器制定计划,考虑的弹性就是考虑机器本身的性能或特性需求等;感觉通过这次课的讲解对弹性的理解比上一次更深了一些。这样考虑才更符合本质导向吧,不是单纯的根据时间的多少,以为把计划设定一个区间就是叫计划有弹性了。真正要做到有弹性,感觉应该是建立在对事物的了解之上的,了解的越透彻,弹性把握的才越合理。但是我们也不用过于纠结“了解”这件事,以为不是特别了解就不能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了,其实也不是的。只要不是差距太远大致还是不会有问题的,毕竟我还可以手工微调嚒。
3、乐趣
从来没有想过把“乐趣”融入计划中,计划是严谨的、认真的、庄重的事情好吗,怎么可以把这些个玩的念头夹杂其中?所以注定我的计划肯定也是执行不下去的。
听到计划的第二个阶段设置豁免权时,我太开心了。豁免权在我看来其实不是为了某一天可以偷懒,而是那种有备胎,可以有恃无恐的自信心。再也不用在执行计划的时候战战兢兢的想,一定要做啊,不做就失败了,一定要怎么怎么样的。有了豁免权就再没有被逼无奈的苦逼感,而是我可以选择休息,但我也可以选择继续做,我有选择权,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有没有?像不像三国杀,手里没牌了,却突然来了一张“无中生有”呢?
4、奖励
之前的计划从来没有奖励一说,一直以来都是做到是应该的,没做到就是不对的。这么认为是觉得最后成功了就是最好的奖励,只是一直成功不了就是了。在这里我也想分享一个被奖励所伤的小事情。就是参加3721打卡活动,之前我都是全勤的,还在论坛中开个帖子,时不时的发篇感想。后来因为一次发出的打卡信息有个地方需要改正,后来发现重新修改发出时晚了1分钟,全勤泡汤了。那个郁闷和懊恼真是和老大在扇贝打卡时的那个心情太像了。不过我没有放弃就是了,这多亏了@马骑博士,他一直以来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不好意思这么干,这也太掉链子了,所以我继续打卡了。这种乌龙事情发生第二次后,我真的很崩溃,但是还是不能放弃,我每次想放弃打卡的时候,就用:IF我不想打卡了,then问问自己是真的学会了每天选重要的三件事,还是想偷懒了?这样我就坚持下来了。既然全勤不能达成了,又要继续下去,所以我开始真正关注3721活动的目的。也是这样直到现在我也持续在坚持打卡群打卡,只要你自己不是为了打卡而打卡,那么一切都会成为成长的助力。
(让我做个广告吧,这个3721活动真的非常好。从这个活动中我收获很多,比之前以为的多多了。之前我还想:不就是三件事情吗?那么多事,选三件很容易啊。其实不然,不参加,真的不知道其中的好处,而自己收益多少跟自己的投入有很大的关系。基本上每天的思考我都写的很长,@马琦博士就建议我在简书上开了个账户,于是也开始我的简书生涯。后来参与了“内容战胜一切”小组以及其他的一些活动,虽然是短短一个多月,但明显感受了到自己的飞快成长,不相信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我简书上的第一篇文章,对比一下。这里让我再次感谢一下3721运维团队和组员,例如@马琦博士、@英伦小兔子、@右手戒指、@布衣、@张诗颖、@邓琳、@米幽、@罗海燕等小伙伴的支持与鼓励。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牛牛,我们的行动组成员@严旭新 @张诗颖 都是在3721结下的最开始的缘分。想参加3721和“内容战胜一切”小组的小伙伴们,赶紧联系@马琦博士、@英伦小兔子、@奔奔不爱吃辣椒,让你的成长直线上升。)
作业中的感受
现在说说那个模版作业,很多人看完那个表以为很容易,听完老师介绍知道道理很多,但是做起来其实比听起来的要难多了。如果你不是和老师一样的目标的话,相信都要花点功夫填表的。我在调整了计划好一会无果后,开始好好研究这个“计划设置中的最重要的注意事项”的这张表,其实就算现在我已经把作业做完了,但也仍然觉得我并没有完全理解这张表背后的内涵。我感觉这张表里面蕴含了非常多的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计划是有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但是为什么老师的这个计划的渐进过程是三条曲线,他应该是符合某种原理的,同时,他每一次任务标准的提升和下降都是有节奏的。一次标准考评值的提升之后,第二天肯定就要有一个调整放松,如果你的提升非常大的那么放松也要相对是比较大的,但放松的程度永远是要略低于你提升的程度的。他提升的强度其实是由4个等级,下降的强度就是放松的强度是两个等级。只有在过了稳定期以后才会连续的开始小步拉升,感觉这个里面应该是有一个或多个理论在里面。为什么他会突然在这个时间点放松,放松的时间是这么长,为什么他小步攀升的时候是不用放松,而在每一次提升的时候特别是在前期每一次提升的时候都是大幅提升,而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时候往往第二天就会有一个休息。本来想试着找出其中的规律,我们那里能力有限,只做出了下面的一个图示希望对大家再把任务标准进行划分的时候有一点帮助。
你要把你的任务拆分成10个等级,2-9是标准考评值的取值范围。然后对照这图开始填吧。
为什么一定要这么麻烦,我也一度在想有没有必要这么复杂的划分?但是没有答案,只是觉得如果这件事情这样来安排,我会比较愿意也比较容易达到。老师是怎么知道这样的节奏是我愿意接受的节奏呢?难道大部分人的“人性特点曲线”(乱起的名字)都是这样的吗?因为他找到了人们在养成习惯过程中的心态和行为的特质,并根据这个来绘制曲线,因此它是符合我们“常态”行为的,计划的弹性和我们自身的弹性是“合拍”的,所以我才觉得愿意这么做吗?我不得而知,反正他比我厉害,我是要跟着他的,听他的,对的概率肯定比我高,于是就老实的做作业了。
关于跟人
记得曾听昂sir分享过怎么样“跟对人”,当时他说跟的人要满足3个条件:1、乐于分享,2、有前瞻性,3、过往有成就,如果再有人品好,价值观合适就更要跟了。老师别的我都不想说,只是听到分享最后的时候,老师苦口婆心的鼓励大家时,心里有些感触。对很多人来说,他只是个网络上的弱链接的“一次性老师”而已,他犯得着这样老妈子似的唠叨这些吗?这年头这样的人不多啦,且行且珍惜。我很庆幸能遇到这么好的导师,能遇到那么多正能量的伙伴,很庆幸找到了我要跟的人。
尾声
越来越发现那个元规范很准,但凡越牛的人和元规范里的就越符合。很钦佩我们行动组的成员,一个花着大把时间认真研究思考,一个在新疆沙漠还惦记着作业的事情。
关于作业,有些人看到别人做的好,很受打击就不做了。其实我也很能理解那些人的心态,想想我们组的那些个牛牛@张诗颖、@严旭新的作业,老师一个文章刚出来,我还没来的及看呢,人家就出文章啦,太生猛了。看了我都想逃跑了,我还和他们一个组,你们说要命不要啊?可是吧,我是这么想的,大神也都是从小白起步的,谁没个“懵懂无知”的时候,况且老师不是也曾经被板砖博士狠狠刷过认知吗?看现在人家多牛气。我就和自己比,看自己能做什么,让我写@张诗颖、@严旭新、@米亚miya那样的文章,我真写不出来,但我也能做我可以做的,写我可以写的。虽然我看似走在后面,但我已走在成长的道路上了,每个人的成长的路上都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没有别人在上面的,我们会遇到,只是因为在不同的平台暂时切磋交流一下。成长的道路从来都只有自己,无论是大神还是小白。大神之所以是大神,是因为他们总是迎难而上,总是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