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对象:《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之《我们重新认识了“先发优势”》(2017年2月3日专栏文章)
Step1.选摘
早,本身根本不是核心价值。因为我们知道要追求的是长期增长,是长期年化复合增长率。
Step2.思考
对作者的这句话,我的理解有3层:
第一,和“早”出发相比,更重要的是持续长期地做下去。
就像这两句话说的那样“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由此想到了文章《伤仲永》所说的现象,这个神童在成人之后“泯然众人矣”。现代也是如此,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神童上电视台展示神奇技艺。
相对普通孩子来说,这些孩子算是“早”出发的样板。可是在成人之后未必每一个都特别出色,有的甚至还显得退步了。个中原因,常常是小时候由于特别出色,备受关注,经常出席各类的宣传场合,占用了他们本该用来学习上的时间,反而被后来者居上。
我经常想起以前上学时,学校里考试名列前茅的同学,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并不像当年那么出彩,反而是考试十几名的进入社会后却有惊人的成绩。
或许在学校里,拿高分之中的有些同学是在家庭催促下搞定应试教育的,等到氛围骤减,觅得一份安稳工作,觉得终于不用被逼学习了,年纪轻轻开始舒坦的享受,自愿放弃成长的追求。反而是原来成绩不惊人的同学,到社会上找到了一股劲,带有乌龟一般毅力,慢慢一步一个脚印,做出一番业绩(以上所说和个人价值观有关,无褒贬之意,只是陈述看到的现象)。
小时候有一种惯常的想法,似乎到了30的门槛,一切都是定局,一切都晚了。当你看到美国热情课的老师68岁依然活跃在讲台,不辞辛苦地传递正能量,看到中国100多岁的老人赵慕鹤考取研究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看到姜淑梅从60岁文盲到75岁成为作家出版4本书,看到日本笹本恒子71岁再出发100岁获奖。你会发现,30岁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愿意持续做一件事几十年的话,还怕会不行吗?
第二,在正确方向的“早”,即使别人看着不早,也未必会迟。
现在知识变现的风头越来越盛。其实你会发现,还有一些非常有料的牛人,他们并没有这么做,“按兵不动”的样子。
或许,他们更推崇的是从本质上去学习,正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打牢地基,而不是去追求华丽的技巧。或许,他们心中有一份详细的蓝图,不止于一房一瓦,而想要构建大型的宫殿。所以,他们还是慢慢地积攒着积攒着,只待爆发的那天。
等到某个预定的时刻,他们开始发力,总会一鸣惊人,打个漂亮的战役。也许前期看起来他们不早,但是等到真正愿意开始,去冲刺时,很快会把其他人都抛在后面。
别的不说,就说李笑来老师,当年那本《把时间当作朋友》应该是2009年上市的,直到2012年前后,我在网上一直没有搜索到关于这位老师的消息。是的,采访文都没有,看新浪微博,粉丝量也不大,一度还以为是隐居了呢。终于去年开始在网络上全面“复出”,才知道之前那些年他在专心钻研各种有意思的事业。而这次“复出”,有着一呼百应的效果,掀起了一番持续自主升级心智水平的浪潮。
第三,能够“早”出发,并且能长年地持续下去,是真的厉害。
这第三个境界是相当厉害的。
我的一个老同学,以前上学时在班上不算特别显眼,现在已经凭借着个人突出的编程能力立足美国,在微软工作。我曾问他成长后劲这么足的原因是什么?是家庭教育使然,还是什么样的因素,让他能够“轻松地”获得很多人羡慕的工作。
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告诉我,是“运气”。运气是哪里来?
他说是因为他很“早”就开始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编程,大概是小学初中那会儿。是的,当很多同龄人看言情小说、八卦新闻才算“入流”的年代,他特立独行地早早开始,选择了编程这件事。市面上关于这类的书籍还不多的时候,他想尽办法去找到相应的学习资料。
他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从那时候“早早”开始,可能到达不了现在这样的程度。
当然,我知道,这些年他都是和“程序”打交道,像吃饭睡觉那么自然,从学生时代就开始,长年地坚持做这样一件很多人看起来枯燥的事情。这种积累的力量,加上“早”的基础,想不达成目标都难。
小结一下思考到的三个点:
第一,和“早”出发相比,更重要的是持续长期地做下去。
第二,在正确方向的“早”,即使别人看着不早,也未必会迟。
第三,能够“早”出发,并且能长年地持续下去,是真的厉害。
Step3.行动
01把码字这件事持续地长期地做下去,起码写上30年都不迟,写上50年更好。
02在深造英语上出发,深信这是正确的方向,不再犹豫,即使不“早”,也可以长年持续地保持下去。
——————
本文为[发愤的草莓]发起的品书战队活动供稿,欲知详情,请点击《有笑来书友吗?一起来升级大脑操作系统吧》。盛情邀请你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