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米下锅
——如何帮助学生习作选材
刘惠敏
当下学生一提到写作,立刻是“咬笔头,皱眉头”。首要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无米下锅”,似乎无物可写,无话可说。其实不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告诉我们“日月叠璧,山川焕绮”,“林簌结响,泉石激韵”,“云霞雕色,草木贲华”…… 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皆可入文,都是写作的好素材。所谓“道之文”就是“大自然的文章”。我们常说“世事洞明皆学问”,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悟的心,便能练达出“万事万物皆文章”。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引领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习作的源泉。一切创作的火花都是在洞明中激发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常会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取材:
1、从大自然中取材
清风明月、杨柳鸣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雪地冰川、绿水青山、阳光雨露、百花吐艳……看天空浮云,观大地草木,赏夏之繁华,品秋之静叶,观春燕呢喃,听黄鹂在侧,蜘蛛结网;候鸟迁徙……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无不是文章的素材。“春天,小草悄悄地从土里探出了头,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秋天的风,细柔如柳,像个调皮的孩子常吹起树边的落叶,使之盘旋飞舞。秋天的月,细细如钩,泛着银白色的光芒,映在地面上,便化成淡淡的青霜,像一层透明的轻纱,又像是触手可及的水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世间万物,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以描摹为主,可适当抒情,摹写山川之形,现自然之景之事之物。写出自己眼中与众不同的世界,展示的自己眼中的美丽世界。久之,学生便不知不觉间养成留心观察、物皆我用的习惯,在面对异彩纷呈的世界时,有感而发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在不断的描摹中感触中,学生的思考与感悟能力也自然生成,所视之物也会发自内心的被激发,情感也自然而然的流露,文字也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
2、从生活中取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作为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在真实体验中展开写作。
如果说文章如溪水,那生活便是泉源,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走进生活。学校、家庭、社会种种人、事、现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家庭的日常,亲情、友情都是习作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学会写生活札记、观察日子等,让他们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体验到的一些有意义的生活片断、情景及时记录下来。只要留心,处处皆是文章。
3、从书本上取材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的世界之广大,不是宇宙、自然所能比拟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名人轶事、人生哲理……无不是习作的最好素材和范例。小学语文课更是最好的平台,文本更是最好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专家们深思熟虑,精挑细选出来的,都可谓是经典之作。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引导仿写、补白、拓展、读后感等都是可写之材;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环境、场景等都是可写之法。如《小英雄雨来》中我引领孩子去体会如何表现游泳的本领,人物的性格,再写一写身边的同学。学习《触摸春天》我引领孩子们体会、学习如何抓住表情、动作去刻画一个人的内心;学习《尊严》写一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学了戴望舒的诗《在天晴了的时候》仿写诗歌;学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写一写家乡的“三八河”、“新汴河”;学习《全神贯注》补白茨威格想要同罗丹说的话;学习《普罗米修斯》拓展人们知道普罗米修所受之苦后会怎样等等。学生在具体的文本载体中拓宽了写作的素材,也知道了怎样“找米下锅。”
其实,我们身边到处都是习作的材料,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有一颗敏锐的心,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人有所情,心有所感,自然习作便不再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