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三国演义》,一定记得里面有很多有名的谋士。 谋士,就是出谋划策的人。在古时候,有相当一部分读书人,以门客、军师、幕僚的身份,为自己的主公(我们今天根据不同的场景俗称老大、老板)出谋划策,解决如何打仗、如何管理国家、如何对付竞争对手这样的问题。
三国里有很多谋士中的高人,比如诸葛亮、司马懿、郭嘉、鲁肃、荀彧。 他们的才学和智慧,引出一段段精彩的故事,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粉丝。 然而,他们并不是最早的谋略精英。在早于他们大约四百年的秦末汉初,就有一位高人。他的实际成就,高于三国故事里的这些谋士。
这个人出生在战国七雄中逐渐衰落的韩国,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的宰相。 可惜韩国被秦国灭了,他没能子承父业。于是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打定主意要反秦。他的名字叫张良。 在他身上,有不少传说和故事。我们来看三则。
1. 孺子可教
传说张良在遇到刘邦之前,有一天在下邳散步到一座桥上。一位身穿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鞋脱下扔到桥下面,叫张良去给他捡起来。张良心有怒气。但是他忍住了,不但把鞋捡起来,还按老人吩咐给老人穿上。 这个举动,赢得了老人一句“孺子可教”,于是真的约他五天后的黎明,在桥上碰头。
五天后,张良如约按时来到桥头,不料被老人怪罪说来晚了。说五天之后黎明再来。之后这次张良还是被老人无端说来晚了。 第三次,张良干脆半夜就去桥上等着。 这次,他终于比老人来得早。更传奇的是,老人传给他一本旷世奇书,叫《太公兵法》,据说是当年帮助建立周朝的姜太公所写。张良如获至宝,苦读兵书十年。其实老人不但传给张良兵书,还用“脱鞋”和“迟到”的事情,暗中教张良学会了隐忍和早谋。
2. 鸿门宴
十年后天下英雄并起抗秦。 张良在寻找明主的路上巧遇刘邦。他用在兵书上学到的心法和策略给抗秦的一些领袖建言。其他人要么听不明白,要么不理会,只有刘邦表示张良说得有理。于是张良打定主意跟随刘邦。
刘邦这时候实力远远弱于项羽。项羽对刘邦带部队先进函谷关很不满意,想要消灭刘邦。他在鸿门设宴,请刘邦过去,实际上是要设法杀掉刘邦。 幸好项羽对叔父项伯跟张良有旧交情,悄悄把真实消息告诉了张良。 张良给刘邦出主意,要通过项伯给项羽传递自己不敢违背项羽对意思,还跟项伯结了儿女亲家。 这个举措一下子帮助缓和了项刘之间剑拔弩张的气氛。
在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让帐下勇士项庄舞剑助兴,实际意在找机会刺杀刘邦。张良赶紧找樊哙进帐护驾。 后来刘邦以上厕所为借口赶紧溜了,又是张良一个人留下来跟项羽等人周旋。
整个鸿门宴,张良大智大勇,顺利帮助刘邦脱离了项羽的虎口。
3. 下邑奇谋
公元前205年, 刘邦率兵攻占了楚都彭城。 这个胜利让刘邦放松了警惕,没想到被项羽迅速反扑。 项羽率三万精兵就把刘邦的数十万乌合的军队冲散,刘邦败逃到下邑。
失意之下,刘邦问身边的群臣,说谁能破楚立功,就把关东分给他。 在大家都没有好办法的时候,张良站出来分析局势。 他指出来, 项羽手下有两名大将可以被策反。 一是九江王英布,在那时跟项羽已经有矛盾。二是彭越,因为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没有受封,早对项羽心怀不满,参加过反抗项羽的行动。 项羽也曾经攻伐彭越但没有成。 这二人之外,张良还建议刘邦重用韩信。
刘邦采取了张良的计谋。他果然派手下的舌辩名臣去策反了英布和彭越,又对韩信委以重任,在北面发展汉军力量,并进攻燕、赵的领地。
下邑之谋,使得刘邦在被动的情况下建立了一个内外合谋的局势,从而扭转了楚汉战争中自己处于下风的局面,进而转为主动进攻项羽。 正是英布、彭越、韩信这三支军士力量,帮助刘邦最后在垓下击败了项羽。 张良的谋略,在这里功不可没。
在刘邦打下天下,建立汉朝以后,有一次宴请群臣,谈起自己为什么能取得天下。 臣子们说主要是项羽嫉妒贤能之士,喜欢怀疑和加害有才能有功劳的人,不得人心,而刘邦能和天下人共享利益。刘邦说,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而另一个原因是他有三个太出色的助手。 其中说到张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关于张良的故事,还有不少。 正是练得了惊世的谋略之才,使得源自张良的这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典故,流传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