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上,还在睡梦中。母亲便喊了一声:快起床刷牙啦。
我随即哼了一声,又睡过去了。
过了会,母亲直接推开门,把我残忍地从被窝里拉了起来。
刷牙,洗脸,梳头,还化了个淡妆……麻利地把自己收拾妥帖后,就立即冲到房间里,把昨晚还未收拾完的行李打包好了。
等我解决完这些事后,只见,餐桌上,已经倒好了一杯白开水,饭菜也已经上桌了。
我坐在桌子前,咕咚咕咚几大口,把一杯温水一饮而尽。看着眼前的菜,明显是母亲今早新做的。
吃过饭后,趁母亲洗碗的期间,我把行李箱、背包收拾完毕,拎到了门口。在我穿袜子、换鞋的那一刻,母亲拎着重重的箱子就下楼去了,甩给了我一句话:桌子上给你泡了一杯牛奶,记得带着在路上喝。我在楼下等你。
我扫视了下餐桌,只见,一杯浓浓的牛奶安静地放在上面。我一把抓了过来,握在手上,关上门,往楼下赶去。
握在手中的牛奶杯,温度尚存。在浅秋的清晨,我只是一个即将离家返程的孩子,手中,有母亲泡好的牛奶。
-2-
母亲一直是个不善表达感情的人,或者说是个不轻易流露感情的人。色厉内荏,是我底心对于母亲的评价。甚至,我有时觉得,我的妈妈和别人家的妈妈不一样。
上小学时,别人家的妈妈会亲自送孩子上学,而我的妈妈除了在幼儿园开学的第一天送了我,我的整个小学时代她都没去过我的学校;下雨了,别人的妈妈会特地送伞、送鞋子去,而我的妈妈除了让村里的一位婶婶给我带过伞外,其余的时候都是自己淋雨一直走;如果哪餐饭自己没准备去吃,过了饭点,我一定只能自己用开水泡点饭、就着咸菜吃,我妈绝对不会像别人家的妈妈那样,会给孩子做蛋炒饭……
成长的印象中,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严厉还有点冷漠的形象。我甚至曾一度以为,我的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
记得,在高中时,一个周六的下午,上完一节课就可以放学回家了。那是一节数学课,在上课前,学校的门口已经挤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那会,我坐在教室里,看着窗外的家长和车子,我的内心是有点哀伤的。毕竟,在自己求学的这十几年里,我的妈妈从来就没接过自己放学。
正在黯然神伤的时候,窗外,突然站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和自己打招呼。
是妈妈!那一刻,眼泪就是个不自觉的家伙,激动地夺眶而出。我坐在座位上,泣不成声。
那个周六的下午,妈妈骑着摩托车,接我回家。回到家,有足足两个小时的车程,屁股虽然也麻木了,但却觉得那是我学生年代最温暖的回忆。
-3-
后来上了大学,再到如今工作了。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陪在母亲身边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可越长大,对母亲的印象却渐渐出现了巨大的反差。
以前上学时,回家要走十几里路;现在下了火车,母亲就骑着摩托车在车站外等着。以前想吃肉,回到家却只是大白菜;现在每次回家,妈妈总会备齐鱼、肉、炖好汤,每天总会做着不一样的菜式。
在我的童年认知模式中,我从来不会想到母亲还会有如此温情的一面。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母亲是个不苟言笑、甚至有点冷漠的人。也因此,我拼命地去努力、去学习,希望用自己优秀的成绩和懂事的教养去博得母亲的欢心。可过往的经历却在告诉我:我的妈妈就是一个不会表达爱的人,或许,她最爱的永远只是她自己,从来不会是我。
可人啊,内心里总是有股不甘心,越是得不到越想要。越努力地去博得母亲的爱,可内心越觉得母亲不爱自己。因为觉得自己付出得太多,而感受到的温暖太少。
大学后,当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越来越健全时,不再渴望着想去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时,当自己的生活在按照自我的设定在进行时,反而发现,母亲是如此温情。我的妈妈,也是和别人家的妈妈一样,会给自己的孩子做各种好吃的,还会给孩子泡好热牛奶。
-4-
曾经,我一度认为自己的母亲没那么爱自己,所以不断在努力证明自己,渴望用优秀的成绩和乖巧的行为去博得大人的爱。如今想来,几分悲伤略过心头。该是如何缺爱啊?才会用懂事、用顺从、用委屈自己来博取大人的喜爱。
虽然我曾说过,懂事,是用成长中的痛换来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么成长中的委屈、隐忍与克制却也让今天的自己比大多同龄人更加成熟、稳重;更加明白责任与担当;更加珍惜每一份弥之珍贵的情感。
谢谢你不曾爱我如生命,没有在我的成长路上纵容我、溺爱我;没有帮我挡起这一路的风风雨雨;也没有过多干涉我的每一步选择。谢谢你不曾爱我如生命,成就了我生命里的这份独立与勇敢。
但是,余生,我却愿意爱你如生命,让你在我的爱里变成一个被宠坏的老太太。
(完)
我是独舞,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