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更了《人生箴言:关你屁事&关我屁事》的上篇,今天来谈谈“关我屁事”的心理建设。
01
有一次跟同事聚餐,席间Z大吐苦水说自己从小生活在武则天的家庭,处处都要受父母的管制,连新房装修的瓷砖也要按照父母的喜好来选择。因为父母事业有成,致使他在每件事上也都力争第一。在他的认知里,如果不是No.1,那么宁愿不去接触这个领域,直接放弃掉。这样一来,被他放弃的东西越来越多,问之,答没意义。我们一群人出谋划策,让他不要有这么大的压力,想做自己的事情那就摆脱父母的束缚。三十多岁的人了,完全有能力把车、房都还给爸妈,用自己的钱过自己的生活。可是,Z不假思索的就拒绝了这一提议,说不想过略显拮据的生活。我们又建议他想办法多赚点钱,让生活不需拮据,人家又说一个月3000k挺好,因为父母会接济他,他从来不需要为钱发愁。至此,出现了一个神奇的回路:被束缚—想要自由—不想改变—不想受苦—接受安排—被束缚!那次交谈,给我的感觉就是心力交瘁、头痛欲裂。也让我清醒的认识到一点,对于那些有自己恒定价值观的人,他们的无病呻吟真的无需理会。在那以后,Z依然重复着自己苦闷,只是我再也不会多言,真的“关我屁事”?我又为何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无谓的尝试。
02
记得《家有儿女》有一集是这样的:隔壁搬来了新邻居,一家三口,女儿是刘星的同学。因为这样的关系,两家人走动也日渐频繁。可是这家人总是会向刘梅家借东西,大到微波炉、炒锅,小到螺丝刀、马桶刷,大都有借无还。夏东海和刘梅苦不堪言,下定决心再也不借东西给他们。但是每次人家张口,他们却总也无法拒绝。直到有一天,隔壁家爸爸来向小雪借书,小雪直接拒绝了:“叔叔,这本书是我的,我不想借给你,不好意思!如果你想看,可以到新华书店去买。”简单的一句话,让夏东海夫妇大跌眼镜,佩服至极。他们问小雪是如何轻松的拒绝别人的,小雪答“莎士比亚说,无法说不,是自制力差的表现。”其实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都深谙拒绝之道,不喜欢不想的事情会直接说不。但是成人世界里的拒绝变得越来越难。
心理学上,害怕说“不”,是一种以自己主观为蓝本来看别人的心理投射。因为说“不”未必就能伤害到别人,本质上是自己内心受不了被人拒绝,所以认为(外投射)别人受不了拒绝而不敢拒绝别人。此外,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自卑在作祟。当日常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多来源于他人的肯定,而非自我效能的提升,我们就只能一味的满足别人,不断的降低自我意识与需求。继而在别人的认可下,实现自我肯定。换言之,我们的存在需要依附他人,这是极危险和可悲的状态,世人之事皆是我之事,唯我之意,无人问津。
03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关我屁事”的超然境界呢?毕淑敏说,在生活中,我们肯定有自己的“重要他人”。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父母长辈,或者是兄弟姐妹,也可能是我们的老师,抑或萍水相逢的路人。童年的记忆遵循着非常玄妙神秘的规律,你着意要记住的事情和人物,很可能湮没在岁月的灰烬中,但某些特定的人和事,却挥之不去,影响我们的一生。如果你不把它们寻找出来,并加以重新的认识和把握,它就可能像一道符咒,在下意识的海洋中潜伏着,影响潮流和季风的走向。你的某些性格和反应模式,由于“重要他人”的影响,而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我们也可以仿照此法,找到我们的“重要他人和重要事项”,将他们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所有没上榜单的人和事,你都可以将之纳入“关我屁事”的圈子。例如与三观不同的人交流、听别人谈没营养的八卦以及那些因为你好说话就一再使唤你的同事。当你锁定了拒绝的目标,剩下的就是直抒胸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一定要直接了当的说出你的意愿,切不可含糊其辞,让他人还存有念想。如:XX你可以帮我完成这项工作吗?不好意思,我不能帮助你,因为我很忙/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现在想要休息。不管是什么理由,都要清楚的表述,别人真的没有你想象的这么脆弱。
特别说明一点,我们可以拒绝别人,但绝不代表我们可以不尊重他人。所以“关我屁事”只能是心理建设,而非你语出伤人的利器。拒绝的是事情,不是人,这很重要!
以上,人生箴言篇全部完结,愿君可以步履轻盈,顺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