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体验:面对孩子学习、成绩,会生气。情绪一来,就忍不住唠叨几句、批评、责骂等。事后又内疚、后悔刚才行为,觉得自己为什么不冷静下来,与孩子好好说话呢!原本可以轻松解决问题,却因为自己生气了,搞得事情变复杂。
育儿过程就是修我们自己的脾气。生气是一种情绪,我个人觉得生气是可以,但要合理表达。通过打、骂的方式只会让我们自己内耗,让身体处于不好的状态。
而日本嵨津良智写的《不生气的技术1-2》这两本书也讲到生气的后果:若长期承受“生气”等强烈的情绪压力,则会引发胃溃疡、高血压、糖尿病、失眠乃至癌症等症状的出现。
那怎么管理好我们的情绪?不生气有什么技术?今天和大家分享这2本书的内容。
一、理念篇
1、生气原因
1)生理原因:大脑老化、健忘
健忘是导致焦躁的原因之一。并且,人的记忆力本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这意味着引发焦躁的因素也会不断增多。可以通过记笔记让大脑更轻松。
通过记笔记,并进行整理,可以减少对遗忘的担忧,从而专注于工作本身。
如果能养成提前做好笔记,并在忘记时及时查看的习惯,就能提升效率,使自己的时间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2)自身问题
焦躁和生气往往被认为是别人加之于我们身上的情绪,但实际上这些情绪的产生来源于我们自身。眼前发生的任何事情,本质上看都是没有意义的。对于这件事情,你自己为之赋予了意义,然后自己选择了是焦躁还是不焦躁,是生气还是不生气。
归根究底,他人的存在、他人的言行,都是无法让你焦躁和生气的。是你本人无视了“不生气”“不焦躁”这些选项,擅自将对方的言行举止定义为“让人生气”“让人焦躁”, 从而自发地产生了这些情绪。
2、人为什么生气?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各种“边框”,不同的边框有着不同的名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价值观”“自认为的常识”“固有观念”“设想”“期待”“意图”等。每天的生活当中,他人的言谈、态度、举止等都会持续不断地涌进你的内心。如果你心中的边框能够将它们全部容纳,心情就能保持平稳,而不至于焦躁、烦闷,进而生气发怒。反之,当这个边框无法容纳他人的言谈、态度、举止时,焦躁和愤怒就随之而来了。
3、生气不生气取决于谁?取决于自己。
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无论是喜是忧,都是由自己决定的。自己能够控制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看待事情的方式。事情本身没有意义,为事情赋予意义的是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选择生气还是不生气,决定权在于自己。
4、不生气的本质
“不生气技术”本质在于将关注点聚焦在“解决方法”之上。对于一件事,我们不应该专注于自己无法掌控的部分,而是要专注于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
二、方法篇
结合这两本书提供的方法,有些方法是我几年前开始用的,有些我最近用过,挺有效果的。
一)如何改变思考方式?
1、遵循人生“三条规则”:珍惜生命、时间;人生不如意多;苦恼、喜悦是包袱。
2、将自己的心理能量集中分配到能够改变的事情之上。然后,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可以思考该如何接纳。
3、看问题或事情时,我们不能只从一个视角看问题,应从多个视角看。另外,要看到事情积极一面。
4、培养25个习惯。
书中讲到25个习惯,我重点分享3个习惯
1)目标尽可能设低些。
目标不要设置太高,尽可能设置低一些,只要稍微留意就能够达成的目标。
比如我前段时间老生气,我就给自己设置目标:一周有4天生气就减少1天,3周一个循环。第二个月开始再减少一天,每个目标达成后,再养成不生气的习惯。
如果我一下子给自己订目标,一周不生气,那就有难度。也会有压力。
2)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问题,哪些是别人的问题。
当发生问题的时候,焦躁、生气总是难以避免。这时,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究竟是由谁制造的。
可将问题进行分类,明确一件事情是属于谁的问题,再来相应解决。
A 你和对方都认为这是一个问题。这是共有问题。
B 你认为这是一个问题, 但对方认为不是。这是自己的问题。
C 对方认为这是一个问题,但你认为不是。这是对方的问题。
D你和对方都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这不构成问题。
A、D都不会让你产生焦躁情绪。
B、C就要分清谁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是对方的问题,就只能从旁边协助或者不管此事,交给对方处理。
3)学会在一些小事上夸奖自己
作者认为,学会在一些小事上夸奖自己是很有必要的。不管多小的事情,在完成后夸奖自己,都有助于自身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完成一些很小的目标时也是一样,应该鼓励自己:“我做得真不错。”比如说,我们可以在早上列出一个“今日任务”清单,到了傍晚时如果全都达成,就夸奖自己“我真厉害”;哪怕是超出了时间限制, 也可以夸奖自己“我还有进步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对自己的工作乃至心情进行一次阶段性的整理。
我认为除了语言做积极暗示外,还可以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奖励自己买本书或买件衣服等。这样会让自己心情愉快,也获得成就感!
二)如何有效管理情绪
1、将关注点聚焦在对方的优点上。
如果我们一味地把关注点聚焦在导致焦躁、愤怒情绪的原因之上,只会令这股情绪不断增长。焦躁的种子会在顷刻间疯狂成长,开出愤怒的花朵。所以,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回忆过往的一些愉快经历来转移关注点,与产生焦躁情绪的原因“拉开距离”。
比方说,当你因为对方的言行而生气时,可以试着回想一下他曾经为你做过的一些让你感到开心的事情。
只要回忆起一件这样的事情,就能帮助你拉开距离,将关注点从产生焦躁情绪的原因, 也就是从对方身上转移开来。
这个技巧我经常用,从我与老公在一起,我一直关注他的优点。后来,有孩子后,也把关注点聚焦孩子的优点上。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不生气,二从对方身止学习,让自己成长。
2、做生气记录。生气记录不仅帮助我们了解生气模式,还逐步消除焦躁情绪(因为在写过程中,情绪慢慢下来)。
生气记录可通过日记、笔记、便签等方式来记录。
生气记录内容包括:
时间(感觉到生气的时间)
场所(感觉到生气的场所)
事件(遇到了什么样的事件)
言行(自己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
本意(遵从本心)
结果(如实记述)
情感(当时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样的)
愤怒强度(分成10个等级进行评价)
持续记录生气的情况,并定期地回顾,我们就能够对自己生气的频率,以及在什么状况下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有所认知;而且可以让我们以一个更加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自己。
3、语言特效药
1)这刚刚好
如果发生一件让人很不如意的事情,可以说:“这刚刚好。”这句话的魅力在于,能使人改用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同时,可带上一副有不同价值观的“眼镜”。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转换思考角度,找到另一个答案。
2)“算了”。
情绪失控导致心生焦躁也是无可奈何的。这种时候,对自己说一句“算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作者认为,“算了”是一种看透了事情本质之后的“断念”。对于一些特定的事情,人不可以“放弃”,但可以“断念”。断念意味着抛开一些东西。
面对心事,一个人很难说放下就放下。可是,若心事太多,要思考的事情也会增多,而那些不顺遂的事情就会在心里占去越来越大的空间,使得压力和焦躁与日俱增。
所以,我们要鼓起勇气“放下”。通过不断地“放下”和“断念”,最后留下来的,就是对你而言真正重要的东西。
4、感谢——感谢与讨厌的人相遇。
如果一个人让你感到烦躁、生气,你可以试着反过来去接纳他的所作所为,甚至是感激与对方相遇的这种“奇迹”,并把他们当作反面教材,警醒自己不能成为这样的人或不能这样做事。
5、暂时离开。
这个技巧我常用。尤其面对孩子问题时,要发火时,我就暂时离开现场,到外面做深呼吸,冷静下来再处理事件或沟通。
6、不愉快的情绪要勤宣泄
当你感到非常不愉快,觉得气血上涌、心情焦躁时,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些情绪发泄出来。负面情绪不能积攒。尤其当焦躁不断累积时,很容易引起情绪的爆发。我们内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这个限度被突破就很难恢复,从而导致内心被负面情绪大量占据。如果逢人就诉苦,那就变成了普通的发牢骚。所以,宣泄情绪的场所和对象都需要谨慎选择。
比如说,我们可以采用写博客或记日记等方法。将情绪诉诸文字,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这种思绪层面的整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躁情绪,至少也能借此明白自己今后该怎么做。对我来说,最喜欢是写心情日记,在写日记过程疗愈心情,同时也做了反思、复盘,从中学到什么。
另一种方法是向亲朋好友吐露。哪怕对方只是听一听,也能令自己轻松不少。当我们通过话语来表达感受时,内心是能得到放松的。如果所有的感受都郁结在自己心中而得不到宣泄,最终就会演化成忧郁的情绪。
书中的方法很多,有些方法过于空洞,有些方法我没有用过,就不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