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树丽
前言: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的身边多了一个彩琴导师这样的人,我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
就如读书这件事,我们认为读就完了,哪有那么多的问题?我们没有,那是因为我们不会提问题,更想不出问题,我们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但很少是提问题的高手。
但彩琴导师不同,她头脑里有十万个为什么,她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我们总是不同,虽然她言语犀利,怼人也不客气,但是这样的直接一针见血,直戳痛处,对于我这样不拘小节的人来说,我喜欢这样的方式。
如果我身边有导师这样的人不停地追问着自己,我想我三五年就能成为明师(明白之师,明智之师,明亮之师),幸运的是,我还就这么赶上了遇上了,机会总是会青睐积极向上的人。
时间宝贵,哪有那么多客气!
我想起日常教学中的听评课活动,大家提建议的时候都是情商高手,这样的评课虽让人舒服快意,但对于成长有用吗?
想跑起来,必须策马扬鞭!
对照导师的追问,我决定重读,再读,当然这里面最主要的是读自己,用反思定位自己的位置与方向。
01.导师的第一个追问
说实话,英语教师教育系列的书我看的并不多,主要是这样的书不容易读下去,专业术语多的书理解起来更困难,但是这并不代表我没有读,我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读书,比如听专家解读。
就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们听专家解读之后再读此书就会容易很多,否则自己苦读,也容易读出不知所以然,我个人认为此类的书最好能有人解读,或导读,我们读起来会更容易一些,当然这个人肯定是已经读完这本书或多本书的人。
彩琴导师团队共读书目how to teach english的时候,她在小组成员分享的时候总是会在旁边指导或补充来填补漏洞,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读书方式,成员读的是内容,但是导师升华的是思想和理论与实践的解读。
如果让我来负责共读《英语教材分析与实践》这本书,我觉得我不够资格,要想读懂这一本就必须先了解这一套系列的书,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专业成长哪个词重要?肯定是专业,专业的事必须由专业的人来做,我们看看三位作者,全部来自北师大,北师大就是研究教师,教学,教材等的基地,最高权威机构。
2002年第一次版和2011年第二次版差不多有十年,我想今年2022年版课标修订后还会出第三版,这又是一个十年 再编,我们的教育在改革在发展,所以我们的思想也要持续更新,必须不断学习。
02.导师的第二个追问
我个人的观点:如果再版,结合2022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想此书的内容应该会增加单元整体教学分析与设计,这也是我非常期待的一个改变。
读书不是孤立的存在模式,我们常说“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我们把读和现实生活中的“要用”结合起来,去真正解决一些问题,否则我们读这些书有什么用?
读书,是为了用。
对我来说,读书就是拿着一把铲子挖地,我们不是挖好一个坑就没事了,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个坑挖大挖深,挖出一方池塘,看到鸟蛙虫鱼草,追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03.导师的第三个追问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中也提到了教材编写的八条建议(P69)。
1.坚持思想性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共同基础。
3.以主题为主线,整体设计教学活动。
4.提高英语教学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5.遵循语言能力发展规律,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学习需求。
6.确保适度的开放性,为灵活使用教材创造条件。
7.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8.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英语教学的智能化水平。
当我们把这八条建议和书中的第三节《英语教材编写的新发展》结合起来阅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2022版课标讲解的更具体更清晰更全面,突显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育人方向。
当然在课标(P72)中也提到教材的定义。
英语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及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其他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如音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软件、广播影视节目、数字学习资源、报刊,以及图书馆、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还包括人的资源,如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知识结构等。
这个解释和《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这本书中对“教材”的定义不同,这本书中把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称之为教材;而课标完全剥离了这个广义的概念,把教材定义为“课本”。
此书:教材=课本+教学材料
2022课标:课程资源=教材+资源
所以从定义上我们能看到教材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和变化,教材的变化也是教育方向的变化。
我们读书要学会在对比中阅读,看到并重视这些不同与改变,从不同和改变中重新定位我们行走的方向。
04.导师的第四个追问
彩琴导师的追问让我重新思考阅读这件事,同时我也在想我自己的老梁读书会需要行走的方向。
早上我在读书群中又重新定位读书的方向,我们需要一边走一边修正,毕竟“曲径通幽处”才最有意思。
虽然我们的读书会只有10人,但是大家都是愿意读书并积极在行走的人,我不追求数量。
这本书的开篇都让我如此烧脑,可以想象以后的行走会更加艰难,但正是因为难,所以才会更加可贵。
读书,不是负重,而是“福中”前行!
感谢导师的追问!
感恩遇见,感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