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离不开对药物PK/PD、患者生理情况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以及耐药风险的判断。不管是经验性用药和目标性用药的过程中,都需要涉及到细菌耐药风险的判别以及对细菌耐药机制的了解。
(一)经验性治疗
耐药机制千千万,有表达各种水解酶,比如ESBL水解酶,氨基糖苷的钝化酶,还有膜通透性降低、表达外排泵,以及药物与靶点的亲和力降低......,其实总结出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从药动学出发,降低抗菌药物到达靶点的量,比如水解酶、膜通透性降低、外排泵等等;另一类从药效学出发,影响与受体结合,比如靶点(蛋白质)的结构改变从而与抗菌药物的亲和力下降,又或者靶点蛋白的表达上调导致抗菌药物结合受限。
那如何判断可疑菌的耐药风险呢?
(1)从菌出发
不同的菌耐药易感性不一样,比如非发酵菌铜绿、不动,其耐药机制多种多样——水解酶、膜通透性降低、外排泵等。这些菌也是我们临床上常见的耐药菌,当然可靠的判别应用数据说话,因此要参考本地区、本医院、本科室耐药菌的检出情况以及耐药情况,见图1,图2。
但这些流行的分析有所局限,其一,检出率的数据未能去重高估了耐药菌的比例;其二,不管是检出分析还是药敏分析,未能区别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同样是感染,社区获得性和医院获得性其耐药风险相差极大,没有很好的数据分析,给临床提供的帮助也十分有限。
(2)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出发
抗菌药物对于细菌来说可以是突变选择剂,过量的使用会诱导耐药的产生,所以这个环节相关的风险因素就是年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从外源性传染的角度出发
耐药基因的产生,除了自身选择突变外,还可以通过转化、接合和转导进行耐药基因的传播,因此,当患者身上产生一种耐药菌时,也可能会因为这些机制迅速产生另一种耐药菌,当然这些耐药基因也可能来源于周围的患者。因此,从这个层面出发,周围环境是很重要的,这个科室是不是耐药的高发科室,比如ICU,那么因传染导致的耐药风险就会很高。
从另一个角度讲,入侵门户的增加,增加了感染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细菌耐药的风险,因此像导尿管置管、呼吸机置管等都会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
简而言之,何时(院内感染or社区感染)、何地(是不是耐药菌流行科室)、何人(什么人群)、何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