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拖延症的词条是这样描述的: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
或许有很多人会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拖延症,我们会取得比现在大的多的成就,包括我在内。
真是可怕,我从21点坐到书桌边开始,到现在(22:58)才敲打出以上文字,已经拖延了快两个小时,明知道拖延对于自己的提高完全没有任何帮助,但就是宁愿喝杯水,听几首音乐,捧着Kindle阅读,也不愿开始动笔。甚至,我一度还在想:要不,今晚再想个理由停更?反正也没有人会看的。
这些念头是如此的诱惑,竟让我从头到脚感觉一阵舒畅。想想读书时,多少个该背英文单词该温书的夜晚却一动不动的看小说玩扑克去了,直到考试前夜临时抱佛脚?想想工作后,多少个该做的任务却最后一刻才匆忙交差?太多太多的昨天才造成了我们的今天的遗憾,难道还要让太多太多的今天变成明天的后悔?
直到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年轻教授Dan Ariely在《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里写到关于人类适应性的实验,我才发现原来人类适应性在大多数时候可以帮助到人类面对自然,但有时候这种适应性的中断又会让我们普遍产生拖延症这种顽疾。
假如给你提供选择,如果一件你觉得痛苦的事,比如写作业,你是愿意一鼓作气写完还是愿意写5分钟停下来娱乐一下接着写?再比如你面前有一颗美味的巧克力,你是愿意吃掉一小部分,5分钟后再吃掉一小口,还是愿意一口就把巧克力吃掉?
我的选择和大多数人的回答一样,对于痛苦的事,我愿意中途休息,因为我认为自己停停歇歇有助于缓解痛苦,而对于愉快的体验,我愿意一气呵成,中断会让我如鲠在喉。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利夫·纳尔逊和汤姆·梅伊韦斯进行了一系列快感中断实验,实验结果和人们预料当中的截然相反。
想想也是,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去做那件让我们让我们“恐惧”的事时,我们是下了多大的决心和勇气才开始的啊,一旦我们中途停下回来时,又要经历一次“恐惧”,人类的本能会让我们远离“恐惧”,因此工作一拖再拖,甚至还没正式开始,就会因为脑中的“恐惧”而不愿进行,最后实在不得不面对时才匆匆进行,导致完成效率极低。愉悦感也是一样,每次被中断后重新开始,你的感官又会体验一次愉悦。
所以,面对你喜欢的事情,不妨多休息一下,比如你在玩游戏入迷时,适当中断不仅可以让眼睛和身体得到休息放松,还能让游戏乐趣长久保持,而面对你觉得会拖延的事,例如背英文单词、写文章等,最佳的选择就是不给自己考虑的时间,一气呵成,中途绝不离开。
别看我,我也在实验哩,用了40分钟写完本文,不结尾连卫生间都不去,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