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模式
本体网络的李俊提到三种信任模式:
- 社群信任 Trust through Communities
- 法制信任 Trust through Legal System
- 技术信任 Trust through Technology
中国文化中特别的关系文化,比如:血缘、亲信等关系,都属于这个“社群文化”的范畴。这种模式中,信任是构建在血缘、亲信这些“强”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而那些没有取得信任的、或者完全陌生的人,则不被信任,或者信任的基础很薄弱。
但是,社会技术进步了、商品经济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往来开始跨越血缘、宗族、村落、地域等限制。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大意义中的比较优势的发挥,才能从更大的范围内通过交易提升生活品质。所以,信任的问题不得不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进。
于是,法制信任和技术信任应运而生。
陌生的人,通过合同这样的契约就可以建立交易的基础。我们也相信中心化的第三方组织如支付宝,会公正而安全地保全我们所预付的购货款。在法制完善的环境中,我们相信,我们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法律(规则)会为我们申张正义并索取赔偿。而那些违反法律(规则)的人,会受到惩戒。
我们知道,我们转账的每一笔款项,都被技术的手段记录下来,没有人会篡改我们的余额或交易信息。也相信我们在各平台输入的密码,不会被操作人员所盗取,所以我们放心地在现有很多技术能力范围内把自己的钱交到银行手里。
中国的“关系”
在中国,大家还是更相信“社群关系”所建立起来的信任。因为,这种强关系,捆绑了道德因素与信用背书;也意味着利益优先与偏向。
长期的社群交往,历史经验告诉你,某个人是可信任的。而且如果社群关系中的某个人不讲信用地损害了你的利益,那么他的亲人、朋友都会觉得丢人,并且信用同降。所以,他们会一起帮你谴责这个背弃信用的人。
所以, 大环境下,中国的老板依旧特别推崇“忠心”,人们依旧特别相信熟人。尽管几千年来,亲信背叛、亲人出卖的案例比比皆是。依然没有比它更好的——确切地说,没有比“关系”更能让人安心、放心的了。
那么,好处当然也应该更多地给予这些“关系”内的人。关系外的人,心里怨恨。但是,自己在关系内的时候却非常享受——这个“局”没有办法破。
宁向东老师说,这就是中国人没办法破的“涟漪效应”。老外们没办法用relationship来形容这种超出他们思维范围的东西,所以重新起了个词,叫“Guan Xi”。
安全感
中国人,还是缺安全感哪!即使有了法制环境和技术手段,还是缺。为什么缺?因为后面二个,还在健全中,或能被社群所打破。
三种信任基础,为什么就没办法重叠了呢?重叠多好,三重保障。
但是,如果你和父母签法律协议,去约定大多数可能有争议事情,好像就行不通。即使是和朋友借款往来,签个借款协议,好像也容易被当作缺乏信任怎么做朋友的例子。明明是有能力又有职业道德的人,却又恃才傲物,没办法以进入亲信的圈子。
这个局,真是很难破。
我们骨子里,都太缺安全感。在这基础之上,就有了我们的“Guan Xi”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