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一次,幼儿园老师对健健所在的中班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小妹妹病了没有早饭吃,饿得直哭,你愿意借给她你的早饭吗?”结果孩子们半天都不回答。
老师点名让健健回答,4岁的渐渐十分干脆地回答说:“不给!”老师又引导道:“可是,这个妹妹都饿哭了呀!”
健健竟然回答:“谁让她不吃早饭,活该!”
心理分析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不幸遭遇和痛苦情绪状态产生共鸣,并对其行动表示关心、长成、支持的情感和由此诱发的“助人为乐”、“伸张正义”的冬季与行为。
同情心是一种受多种心理因素制约,包含认知、体验、动机和行为成分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状态。
对于孩子,同情心是婴幼儿社会性品质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其他一些重要的社会性品质及亲社会行为的基础。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同情心不仅可以抑制攻击行为,而且被看成是亲社会行为最主要的动机源。
我国目前低龄幼儿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等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孩子过分关注“自我世界”,对“他人世界”则关注不够。
1.幼儿同情心发展2个阶段
第一阶段:0~1岁,此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有萌芽,无法区分自己与他人,因此总是把别人的痛苦视同自己的痛苦。
比如:3个月的小宝宝听到别的宝宝哭声,会感到不安,继而产生同情,出现移情反应,并因此哭闹起来。
第二阶段:1~2岁,此阶段能够分清楚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具备师徒减轻他人痛苦的本能。
比如:15个月的宝宝看到别的宝宝哭鼻子,会拿自己的玩具去安慰,或师徒帮助擦眼泪,以表示自己的同情心。
孩子缺乏同情心的表现:很少承担或不愿意承担家务劳动;在家里自己最重要;看不起某些小朋友;幸灾乐祸;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物品;与别人打架、闹别扭。
2.缺乏同情心的原因
(1)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
过分渴求孩子的一言一行,稍有偏差就遭到大声训斥、甚至体罚;当然过于溺爱孩子也是极端行为,容易造成孩子自私、蛮横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不容易理解他人的不幸和痛苦。
(2)不关心孩子的同心情发展
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缺乏与孩子有效的沟通交流,孩子容易变得冷淡、自私、处处自我为为中心。
(3)不关注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足够关注和满足,个性变得压抑,会通过一些行为来寻求心理释放。
(4)承认不良榜样
父母的漠不关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同情心。
婴幼儿智力发展,是父母关注的重点方向,但更要关注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的发展。这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感和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长大后能和谐地融入社会。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呢?具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明天与您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