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什么是失眠?
失眠,准确来说不是“一种”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它是各种症状的一个“综合体”。在快节奏的生活下,失眠的出现率极高。从年轻人到老年人,任何群体都可能存在失眠,只是程度轻重的区别。
简单地说,失眠就是“不能获得正常睡眠”。失眠大概有以下几类:
1、入睡困难,完全睡不着,躺下后超过半个小时都睡不着的。
2、入睡无困难,但睡到半夜醒好几次(两次及以上),难以再次入睡。
3、入睡虽然无困难,但一直在做梦,睡眠质量差。
中医理论这样说:
在中医典籍记载失眠的专业名词叫“不得眠”或者“不得卧”
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到了晚上睡觉时,阳气是可以顺利进入身体里边,带来深度睡眠。但如果人身体里的阴阳平衡被打乱,阳不能顺利进入到体内入阴,就会造成失眠。
失眠的主要病因有以下:
1、心火炽盛:(烦躁心烦、口干舌燥、小便短赤、舌尖红,)
2、脾胃失和:胃胀不适、胸闷嗳气、大便不顺,痰多。
3、肝郁化火:急躁易怒、头昏脑胀、口苦口干。
4、心脾两虚:脸色苍白、四肢倦怠、多梦易醒、心悸、胃口差。
5、痰热内扰:头重、胸闷、心烦、恶心
6、心肾不交: 易惊醒,终日惕惕,心神不安,胆怯恐惧,遇事易惊,伴有心悸、气短
案例介绍
主诉:
1,睡眠质量不好,易醒,多梦,每天凌晨3-4点必醒。(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双侧乳腺增生,右侧腋下疼痛。
3,子宫肌瘤0.4cm。
4,两侧偏头痛。
5,手脚怕冷。
6,平时素食,大小便可。
舌像:
提示:舌头伸出来水湿重,舌体胖大,两边有齿痕,苔薄色淡白。(脾虚,湿盛)
中医认为齿痕舌的形成: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有最大的关系,湿邪阻滞于舌,故而舌体肥大,受牙齿排列的挤压而形成齿痕。
静静老师制定的方案与治疗思路
1. 手:心包经,心经,肺经,三焦经,重刮:神门,通里,灵道,内关,阳池,曲泽穴下10cm。
(手三阴稳定上焦心肺功能,同时解肝血瘀,三焦经解肝的气郁,神门,灵道,通里可安心神,补益心气,曲泽下10cm治乳腺增生经验部位)
2.头:全头刮,头部两侧疼痛点重点处理。
(重点处理偏头痛问题)
3.颈:颈动脉,颈部刮透,重刮:风府,天柱,风池、安眠。
(疏通颈部和颈动脉疏通提供头部大脑的供血,安眠穴是治失眠奇穴)
4.背:督脉,膀胱经,肝脾区重点,腋下柴胡三线,腰部八髎,臀部,重刮:大包、章门,京门。
(督脉膀胱经疏通阳脉,提升阳气,肝脾区和八髎臀部,意为肝脾肾三脏同治,腋下柴胡三线疏肝气)
5.胸腺:脖子同宽,刮到云门中府穴。
(刮胸腺可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6. 四井排毒。
辨证思路:在五行藏像学说中木是克土的,此案例从舌像可以看出很明显是脾土虚,所以木会在克土的基础上加大克制,导致木乘土的情况,从而脾土不能升清(头痛睡眠不好),不能运化(水湿痰多)。在圆运动学说理论中,脾胃又是五脏运转的中轴,脾土不运也会影响肝气不疏,所以最后会形成肝郁脾虚的问题。
从以上方案可以看出静静老师所开方案思路:以疏肝健脾,调畅气机为指导思想,气机通畅则心神安宁,此方案重点处理心、肝、脾三脏功能。
第一次刮痧及反馈
背部,手三阴和脾区的痧像。左边腋下脾区的痧明显要多。患者脾虚不运,在这一块地方反应出痧像很多痧包,气血瘀滞成块。
第一天刮完后,回去睡了一个很好的觉,早上收到的反馈:昨晚睡眠质量挺好,排出了很多痰,整个人轻松了很多
(刮了痧以后,调动了人体的阳气,促进体内排痰,痰排掉后人体气机调和睡眠自好)
第二次刮痧及反馈:
整体的出痧都淡了很多,手上心包经出痧会比较鲜红,背上肩胛骨区域痧胀颜色偏紫。
反馈:继续排出大量的黄痰
病情总结及反思:
《黄帝内经》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
什么意思?
当身体脾胃不和,就会影响睡眠。
胃气不和,多半是过食油腻甜品,或者暴饮暴食,从而损伤脾胃,使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导致水液在胃肠内停滞,产生痰湿,痰湿郁久化热,痰热扰心,使其心神不宁,最终出现失眠。(本案例是最好的验证,每次刮完痧后都排出大量的黄痰,刮完痧后排出来痰后,气机就升降正常,脾胃功能各司其职,自然可睡眠质量提高)
下面是一个人体五脏六腑的升降图:
圆运动学说的左升,右降,而中间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居中,脾主升而胃主降,一升一降为五脏气机升降的枢纽。
就是说人胃气要下降,脾气要上升,如果经常大吃大喝或不忌口,容易把脾胃伤掉,时间久了,脾胃虚弱或食滞,人体的气机就运转不正常,脾胃不运转就会影响肝升肺降的功能,从而容易造成失眠。这一类的失眠,则需要重点从脾胃上来调。
李氏砭法八大理论依据:
整体论: 中医的五行理论就把人连为一个整体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不可把人的某一个器官独立对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疏肝理气,健脾祛湿,肝肾又为同源,肝脾肾一起疏通。
感恩师爷李道政,感谢静静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们将继续:“白天干活、晚上读书”,把虎符铜砭刮痧精进,愿千家万户受益于李氏砭法,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