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拿起了《六祖坛经》就觉得本经和自己很相应,它本身就像一本故事书,且理地上正是对治各种自以为是,最妙的是,这些毛病也正是佛之一路被诟病的地方,比如认为“无念”就是啥都不想,“超脱”就是“不再来”,这些观念其实还是“心为境使”,还是“境转心”,否则自己为何会排斥念头和境遇呢?
六祖云:“心平何须持戒,行直何用参禅。”一下就把玩弄高妙击得粉碎,再比如“心迷法华转,心悟法华转”,既然还要受制于环境,玩不玩这套又有何区别?所以,凡是以受打击来切入的基本都是赝品,无论佛陀、六祖,还是一些古德,在当时出家前都是学问极好的大家,都是没有毛病的正常人,反而是因为他们之前大有作为才具足了因缘。
《六祖坛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两首著名的关于“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和“转识成智”的偈就出自这里: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所谓“法身”,就是基本功,专业运动员和业余选手差的就是“法身”,别看假动作花里胡哨,其实是基本功的不断加强,就像盖楼的地基,埋得越深越牢,自然能收功得更高,可惜的是,现在没人愿意修练“法身”,都在教人“速成”,直接奔着花哨去,那自然是不稳的;“报身”就是“法身”修练到哪种程度能对应的成果有多少;而“化身”是“行”,王维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行”的功夫到了彼时只需“坐看”,这就是有人会把别人的成就看得来得很容易的原因——他只看到“坐”,却没看到“行”。
“自性”本来就具备“三身”,而“三身”本来只是名相,即使不称之为“三身”,把它们换个名字也是存在的,能把“三身”“发明”就是“转识成智”,而“不离见闻”并没说要断念,这才能“登佛地”,而“向外驰求”者都有个共同点——终日说菩提,此处可以扩大为终日表现自己的高妙。
越是挖空心思在“说”上的,就越没工夫去“行”,不去“行”就不可能精进“法身”,就像运动员的日常基本功训练一样,这是必然的。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庄子》第一篇是《逍遥游》,“逍遥”就是破自我设限,大小长短以及时间全部都是“相对”出来的,所以只能相对着比,破掉这个“相对”,“比”就没有意义,于是这背后的寓意就是不要去“比”,不“比”就是“性清净”;
《庄子》第二篇是《齐物论》,既然“齐物”,自然是“平等性智”,心既无限,自然无病,平等性智为第七末那识的“我执”所转,所以,此处打通即是“能做主”、“做自己”;
第六意识“依他而起”,也就是“自己的见闻觉知在影响自己”,第六意识转识成智就是“妙观察智”,所谓“见非功”,就是“不被利害束缚”,此处对应《庄子·养生主》,不被束缚就不会患得患失,不拘于取舍又哪来的抑郁;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转“成所作智”,前五识的作用应该像镜子一样,见到所见,听到所听,闻到所闻,尝到所尝,触到所触,到这里就行了,“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到这里是人间百态的《庄子·人间世》。
本应从第八识起用前五识,以第七识“我做主”来破第六识的外境干扰,但大多数人还是翻了过来,沉迷于色声香味触(前五识拘第八识),被外境迷惑而丧失自我(第六识拘第七识),于是只要转过来就互为因果。
所谓“烦恼即菩提”,这个“烦恼”就是《中庸》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发”和“中结”之间,就是“体用一如”的起用,不加人意干预,自会归于平静亦即菩提。
六祖云:“定是慧体,慧是定用。”所谓“行人莫与路为仇”,“烦恼”亦是路,“不想烦”才是绝路。
但是,唯识和庄子这些也只是名相,为的是便于理解,透过理解去感受那个状态架构,理解后还要像张无忌练太极拳一样忘掉这些一招一式,而不是沉迷于这些高妙之中,然后方能把理真正融入自己,成为自己的东西。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多感受感受本身,先“入心”即入第八识,再从脑子发出来,这个时候心是热的,脑子是冷静的;而一般人则是把外来信息截留在脑,即截留在第六识,于是第七识的“我”就会被第六识带着跑(失去自我),心里却过不去了,这个时候心是冷的,脑是热的。
这个顺序完全反了,故而佛在《心经》中说世人“颠倒梦想”。
那该怎么转过来呢?六祖其实给出了破局之说,所谓“若于转处不留情”,关键在“不留情”,这“情”又是何意?就是人的私意,就是它挡在了那一“转”处。
所谓“‘上善若水’、‘随物赋形’”,念起则必然投射,所以,起一丝执念自会不自觉立一处“双重标准”,二者即是一体两面,这是不能让人服气的根源。
老子云:“善闭,无关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