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CEE3610课程PPT)
一、概念
有时候因为一些施工、车祸等原因,有些路段需要被封锁,原来的两车道只能有一个车道供通行使用。这个时候,该通行车道被叫做bottleneck,瓶颈路段。
如图所示:
Zone 1 上游路段:车辆以较快速度开往瓶颈路段
Zone 2 队列路段:如果上游的车流量超过了瓶颈路段所能承受的最大流量,在瓶颈路段的入口处将形成队列,即车辆排队缓慢移动,等待进入瓶颈路段
Zone 3 瓶颈路段:车辆一般会面临较大的密度和较小的速度
Zone 4 下游路段:车辆驶离瓶颈路段,此时就像瓶塞突然被打开,车流速度会比较快。
不过具体的流量q、速度u、密度k要看具体情况分析。
二、利用Greenshields模型分析q、u、k
假设上图中所有车道和路段上都符合Greenshields模型的要求,并且我们假定u和k的关系一直符合一条线性函数,比如u=a*k+b。
(1)当上游流量大于瓶颈路段最大流量时:
Zone 1位于图中点1,这时候车流速度较快,密度较小,当慢慢靠近瓶颈路段时,准备进入瓶颈路段的车辆在入口外面形成队列等待进入,因为瓶颈路段只能维持qmax的流量,因此在队列中等待的车流量实际也是qmax(点2)。需要注意的是,外面一条曲线是两车道时候的q-k曲线,因此q=2*uk(q仍旧按一车道的单位进行计算);而内部曲线是bottleneck,即一车道时候的曲线,因此q=uk。在队列中,密度增大,速度减小。等到进入瓶颈路段,如点3所示,q=qmax,速度比点2大,密度比点2小。当车辆从bottleneck进入下游路段以后,从点3移动到了点4。由于一车道的车突然放到了两车道上,相应地速度增大,密度减小。
波速:当车流从一个区进入另一区的时候,密度会改变,这个密度改变的位置叫做波前wave front。这个位置的移动产生了波的速度,而连接每个点的黄线的斜率即代表波的速度。比如,从zone 1到zone 2,密度增大,车流形成队列,波前为队列尾端那辆车的车头位置。那么,从开始排队的第一辆车开始,随着队列的增长,波前向上游方向移动。而这个移动速度,可以用Uw表示,Uw=(q2-q1)/(k2-k1)。同理,从2到3,车流从队列进入瓶颈路段,波速=0,为静止波,因为wave front是排队的第一辆车的车头,而尽管车流在不断流动,但是wave front一直在zone 2和zone 3的交界处,是不动的。
如果波速<0,说明波前的前进方向与车流前进方向相反;波速>0则反之。
(2)第一种情况下,此时如果上游车流量突然减小:
点1移动位置以后,1到2之间连线的斜率大于0,说明Uw>0,因此波前开始和车流同方向移动,这说明队列末端往下游移动,即队列开始缩短。假设这个时候队列的长度已经达到L,那么要经过t=L/Uw的时间,队列会完全消失。队列的消失时间>队列的形成时间
(3)当上游流量小于等于瓶颈路段最大流量时:
这种情况比较简单,因为瓶颈路段可以承受上游流量,因此车辆不用挤在瓶颈入口处,不会形成队列,而是直接通过。zone 1依然由点1表示,没有代表zone 2的点了。瓶颈路段的点3,表示车流的速度相对减小,密度增大。当车流从bottleneck出去时,zone 4的状态其实又回到了点1,因为将相同的流量放回到两车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