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花一辈子时间,等待父母向我们道歉;他们花一辈子时间等我们说谢谢。”
在互联网节目《透明人》中姜思达说,他不信任任何人。而归结根源,他认为和他儿时父母的离异有关;日前刷爆朋友圈的北大学子与家长冷战事件,曾引发了对于家庭教育的激烈讨论;蔡康永的情商课最新一期决定以“原生家庭”为选题开展探讨......可见,“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一近期迅速蹿红的词语背后所展现出的社会问题不容小觑。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我们?我们的性格与日后的发展有多大程度取决于所谓的“原生家庭”?儿时毫无印象的记忆对于自身是否会产生影响......
《发展心理学》中提及,弗洛伊德将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并提出早期决定论,认为前三个阶段(0-6岁)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到性器期结束时,个体的人格已基本形成。虽然也有人认为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了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但毋庸置疑的是,幼时我们无法回忆起的记忆,都在潜意识当中影响着我们。
“不知道你是否这样想过,以后如果做父母,一定不要成为自己爸妈这样的父母。反正我这样想过。”
“我也是。”
这是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时真实发生的对话,当时很困惑,这种代际之间的隔阂什么时候起从单元变成了大众。当了解了发展心理学后,很感性地发了一条微博“在你决定当父母之前,一定要去了解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否则你不经意间可能就会毁掉一个个体。”可当我们来到如今的年纪,我们真的应该抱怨吗?去抱怨父母的不了解?然后在互相的不了解之中以冷战去维持家庭关系?
到底是谁错了?
谁都没有错。
这个时代飞速的发展让间隔变得愈来愈大,我们的父母一辈大多是以维持温饱为目标而奋斗,他们没有精力去了解所谓的“科学”的教导,一切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我们,处于“后物欲时代”,我们的终极目标不再是温饱,而是理想,是需求,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正如马斯洛的需求能级一样,我们踩在时代的肩膀上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我们向下望去,蒙蒙迷雾,不知所物。父母一辈人站在最底层向上望,那仿若云端的位置,他们想象不到是何等模样。
孔子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与父母,大概也应秉持这样的态度。我们了解了人类的发展,我们明白了如何才能对一个个体有益,然后去摒弃,去传承。人类文明的进步,大概就在于此吧。
也许当你我走到父母的年纪,“原生家庭”这一词又重新回到了历史的舞台。这次,换他们敲打键盘探讨家庭教育。谁又说得清呢。
“人是一个秘密,应该识破这个秘密,如果你一生都在研究这个秘密,你也决不会说着是浪费时间。我在研究这个秘密,因为我想成为人。”陀思妥耶夫斯在《罪与罚》中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