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这个词流行了好几年了,和年轻人的“丧”联系在一起,似乎现在年轻人生活水平不如老一代。
其实不然,消费降级是个假象。
消费降级的假象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20年前没有实际体会,我举几个亲身经历过的例子。
衣。我小时候90年代,衣服是很贵的,稍微看得上的外套也是要好几百,而且便宜的衣服根本没法看,山寨不得了,料子做工都不好。对一个有点审美的小孩来说,这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要不花很多钱,要不忍受。而如今我买衣服的钱和90年代差不多,外套还是几百,平日的衣服几十就挺好了,样式也好看,衣服也穿不大坏。从通货膨胀钱的时间价值,以及收入比重看,那一定是消费降级了,但从衣服这个品类看,穿得其实是更好了。
食。我小时候基本所有顿饭都是在家吃的,省钱以及习惯。印象当中一年可能只有一顿吃饭店,但饭店确实是好吃的。而现在,选择外面吃或者叫外卖,有可能只是果腹,可能还不如自己烧好吃,但是因为工作时间的侵占,没有时间自己在家烧。收入比重看应该还是下降了的。吃上面很难说升级还是降级,我觉得是升级,如果说降级只能说味觉的基准线已经被养高了。
住。这个是很不同的,以前分房子,没上面开销,最多就是装修的钱,装修钱能贵过房子。而且装修贵在材料,人工不贵。现在大头是房款,这个是消费结构在00年后凭空制造出来的一块花销,但是客观的看大部分人住的比以前是好了,只是见到更多更好的以后心里不如以前满足。
另外,提供体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装修,当前装修相比房价算少的,而且和衣服一样,以前稍微便宜点的装修材料都很难看,要是上进口的瓷砖什么的价钱真的还是蛮狠的。现在我觉得影响装修的不是钱主要还是自身品味,看过花很多钱装修出来辣眼睛的,看过便宜但装修出来照片好看的,不过便宜有可能使用感受不好,这个自己平衡。所以总体的居住体验也是上升的。
行。小时候火车票很难买的,要托关系,飞机票那是好多个月的工资。如今坐个高铁坐个飞机还是非常容易的,还有很多特价票渠道。我周围的阿姨妈妈都想这辈子去次美国,可能小时候美帝国主义教育的多了,而大部分人都已经成行,这个方面绝对是升级了。
三个原因
所以,消费降级的假象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次品”的进步,过了可以用的基准线后,理性消费者不再需要购买贵很多但效果提升有限的商品了。这是多年来工厂效率提升,水平提高分不开的。
关于“次品”的经济理论基础可以看MIT教授克里斯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他主要从大公司的角度叙述,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觉得他的理论解释了很多问题,包括消费降级。
第二个主要是消费结构变化,凭空产生的住房开销压力过大,掩盖了其他升级。这和心理空间有关,和安居乐业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也有关,无法量化计算。
第三个是近20年主要的改变是信息传递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这个发展造成的副作用是,以前你只能看到比你富一点,好一点的人,现在所有人的生活都在网络传播,造成的同级压力peer pressure大大超过从前,并且产生了以前不会有的消费欲望,当这些欲望等不到满足就感觉“丧”和“消费降级”。
我记得我的心理学教授说过当代美国人有40%的抑郁,增长如此快速就和这个原因有关。
结尾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机会,你现在回头看10年前,20年前的机会觉得都是那么明显的机会,我怎么没有生在那个时代,但在当时每个人格局有限,一定只有少数人看得透,或者说少数人半看透半运气的走在了相对正确的路上。
我认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如果要跳出时代的局限,找到自己的机会,首先自身要跳出“消费主义”的怪圈,客观看待这个世界,太多的年轻人负债消费,再努力工作(而不是反过来)。这要区分什么叫做负债消费,年轻人可以负债,投资类的,不管是学费对自己的投资,固定资产都可以,而消费负债不同,只是享受类的,大部分功效就只有消费没有投资作用,日常大部分消费大抵如此。
努力工作然后消费是安心享用,负债消费再工作挣钱是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