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圆的,在兜兜转转之后,我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我们努力地去追寻所谓的真理,却发现它就在我们的眼前,只是我们视而不见。
在老师的建议和带领下,我跟着大伙一起开始读四书,从《大学》开始读,今天是第三十七天。
第一天读《大学》,我用了15分钟10秒,磕磕巴巴地给读完了。一堆不认识的字,凭着感觉猜读的,很别扭。后来在网上找到了全注音版,N遍之后,终于能发对每个字的读音。
30天后,我读得较流畅了,老师又建议我们同时读《中庸》。有了读《大学》的经验,再读《中庸》似乎变得容易起来。我首先将不认识的字先标注了,大概的意思理解了一下,然后开始读,一口气给读完了。
读完之后,虽然全文的意思我并没有完全领悟,但文章中有一段关于讲学习的,我读懂了,如醍醐灌顶。
这几年,我学习了不少课程,读了很多关于思维类的工具书,也一直在运用各种思维工具,却发现它们都抵不过这几句话。
古人从小开始读四书五经,也只读这些书,为什么他们却能明白大道理?原来这些道理都蕴藏在文章中。反观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却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依然不知道该如何教我们的孩子学会学习。
初中开始学习文言文,为了应付考试,我机械式地死记硬背,并不喜欢它们。我从来没有去细究这些文字背后的意义,更没有像老师那样,从整体上去解读全篇文章的结构,进而去学习写作的方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吧。
第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大意: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非,当获得了真知后,就要坚决地去实践它。
古人早已为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和方法,不是我们学不好,而是我们不愿意去做。
首先,我们要广泛地学习。
这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开阔我们的眼界,我们才不会做一只井底之蛙。
曾和儿子一起去过毛主席的故居——韶山,参观了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和纪念馆。看到他曾用过的床时,我大吃一惊,床上一大半的地方都被书占满了,这还是床吗?据介绍了解到:古今中外的书他都读,不仅读历史、军事和文学,还读哲学、政治经济类的书,令我更吃惊的是,他居然还读佛学。
他常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广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同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因为我的记忆力实在差,需要记忆的东西对我来说太痛苦了,所以我不喜欢读历史类的书。家里的两位男神和我恰恰相反,喜欢历史而且读了还能记住,他俩经常鄙视我说:“没文化,真可怕!”在他们眼里,我是家中最没有文化的人。
我曾经不以为意,但现在读了《中庸》,我才发现我真的很无知,很肤浅。我想变成有学识的人,所以决定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广泛地读。
接着,我们要深入地探究。
不明白的地方要追问到底,多问几个为什么,深挖原因。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知道它是这样的,而且要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而不是只学到表面的内容。
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学习的时候,不仅仅看孩子作业是否全对,考试是否高分,更多地需要关注:孩子是否能用多种方法来解题,是否知道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逆运用.....简而言之,就是是否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谨慎地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同时逐渐形成自己清晰的判断力,能分清对和错、好和坏。
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学习,带着批判的思考去读每一本书,不盲从他人的观点和看法。
要达到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必须广泛地学习,学到学识渊博的境界,才有可能融会贯通。不停止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最后,要将所学到的知识马上用于实践。
无论兵书上的内容,赵括记得有多熟,但是由于他没有实战经验,没有将所学理念用于实践,加上不会变通,最终惨败,白白断送了40余万将士性命。他毕生所学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的谈资。
正如我们下象棋和围棋一样,无论你记了多少棋谱,如果不能将它拿去实践的话,这棋肯定还是下不赢的;无论我们看了多少关于写作的书,学了多少写作的方法,如果不能勤于下笔去练习,我们还是写不出好文章。
简简单单的十五个字,为我们诠释了学习的真正意义、为什么学习以及如何学习的问题。为了具备明辨力,成为学识渊博的人,我们必须广泛学习;同时我们要勤于思考,深入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寻求真理;在寻得真理之后,要将它用于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句话:“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大意:有的东西不学习也就罢了,学了,就一定要掌握它,如果不能掌握,就要不停地学习;有的东西不问也就罢了,问就得问个清楚,不弄清楚,那就不要罢休;有的问题不思考也就罢了,要思考就要有切身体会,如果不能获得什么体会,就要不停地思考;有的事情不辨别也就罢了,要辨别就一定要把是非辨清楚,如果不能辨清,那就不要停止辨别;有的措施不实践也就罢了,要实践就一定要做到彻底,如果不彻底,那就不要停止实践。
读到这里,我的大脑突然蹦出一个词:坚持到底!
这不正是我们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吗?无论做什么,除非不做,如果决定做了,一旦开始,我们就要一直做下去,直到做到为止。
《秦时明月》里的天明说:“在没有说出不做之前,就不会放弃!”他用了三天三夜,睡觉也在思考,最终解锁了尚房魔方这项机关术。
一学到底,一问到底,一思到底,一辨到底,行动到底!
关于如何学习,仅仅这一句话,就足够了。真正做到了不放弃,我们就学会了如何学习。
第三句话:“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大意:别人一遍能做好的,我做一百遍也一定能做好;别人十遍能做好的,我做一千遍也一定能做好。“
其实,成功的人都很努力。
看到这,我们还会给自己找做不好的理由吗?
不是我们能不能做好的问题,而是我们想不想做好的问题。只要我们想做好,我们就能做好。不论资质如何,只要我们愿意花比别人多十倍的功夫去做,我们就能做好。
与其自怨自艾,不如马上去做。
最后一句:”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大意: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我很幸运,跟着我的写作老师一起开始读《大学》、《中庸》...... 我开始朝着文化人的方向奔去。学了五年的方法论,我才发现原来很多的方法其实都在这些古文中。
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通过知识的积累,成为具有明辨能力的人,成为有智慧的人。边学边思考,锲而不舍地坚持,将所学付诸行动,真正为我所用,同时影响他人。这才是学习。
学会学习,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一起来读古文经典吧,或许你能收获更多的感悟,期待大家一起来分享。不去做,你永远不会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