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貌似有点“标题党”,但这只是为了让人更容易理解。按照工作上的要求,这绝不算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论题。
其实,我想说的是: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要讲疾病的预防,就必须要先谈原因和机制。懂得为什么得病,才能知道如何防病。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说来也简单。
自1817年伟大的詹姆斯帕金森医生发现这个疾病以来,人类对该病机制的探索已超过了200年。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并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并不是医生和科学家们懒惰无知,而是疾病背后的原因隐藏地太深。
2019年,神经内科权威杂志《Movement Disorder》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该文标题为《环境、生活方式和帕金森病:下一个二十年对疾病预防的启示》。
文章全面回顾了过去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目前已知的预防方法,以及未来展望。这里,我仅以一个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角度稍加解读。
得帕金森病与基因、环境、生活方式三方面因素有关
有一句话说的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句话放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上,同样适用。
帕金森病的发病,三分天注定(先天遗传基因),七分在人为(后天环境和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已表明,许多基因突变与帕金森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基因属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我们无法决定和改变的。因此,不做过多阐述。
后天环境和生活方式这两点是属于“可改变”的致病因素。了解这两方面的因素,或许对预防帕金森病的发生有一些帮助。
影响帕金森病发生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影响帕金森病发病的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 杀虫剂和除草剂暴露
既往一些研究表明,生活在农村、饮用井水的人更容易得帕金森病。这个结论出来吓大家一大跳,是不是生活在农村里的人都危险了?
其实不然,真正导致农村人患帕金森病风险可能更高的“罪魁祸首”是杀虫剂和除草剂,而不是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
在既往使用的杀虫剂和除草剂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叫做MPTP的物质(这家伙学名太长太拗口,姑且用代号称之)。
这种物质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着莫大的干系。科学家们用MPTP注射到实验动物的脑内,过不久,这些动物就都出现了“帕金森病”样的症状。可见,它有多厉害了!
住在农村欣赏着美丽的田园风光,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诚然很诗意。不过,如果想要减少一些帕金森病的风险,大概也需要注意防护,尽量避免与杀虫剂和除草剂过度接触。
2. 其他重金属接触
科学家们还发现,那些有过重金属接触的人患帕金森病的风险更高。这些重金属包括:铁、锰、汞、锌等等,可能还有一些未被发现的重金属。
对那些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脑部的核磁检查,能发现与正常人不一样的异常信号,这些就是重金属接触遗留下来的“犯罪证据”。
重金属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不如MPTP那么厉害,但日积月累下去,便会加速发病的进程。
3. 头部外伤
头部外伤是一个确切会导致“帕金森病样”症状的因素。曾经赫赫有名的“拳王”阿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1984年(也有资料说是1982年),年仅42岁的阿里被确诊患有帕金森病。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上,这位拳王用颤颤巍巍(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症状就是它)的手点燃了奥运圣火,这一场景也曾感动了无数的人。
拳王为什么会得上这种病?这和他职业生涯中经受无数次头颅外伤脱不了干系,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是外伤造成了脑细胞的损伤和脑内环境的改变,导致了帕金森病的发生。
4. 生活应激事件
什么叫做生活应激(Stress)事件呢?简言之,就是让你感到有压力,出现情绪剧烈波动或重大打击的生活事件。
生活应激事件的范围很广,小到工作环境变化,大到亲人朋友去世,都可以称之为生活应激事件。
但同一应激事件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方式,和当事人的反应程度不一。这与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有关。
有时候,应激事件的发生并不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那面对突如其来的应激事件,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调整自己的情绪,尽量将它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或伤害最小化。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自己快速从应激中恢复,说不定还有可能减少帕金森病的发生风险呢!
与帕金森病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最主要就是以上四点。那么,个人生活方式与帕金森病又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次接着聊!
(未完待续)
主要参考资料:
1. Kalia LV, Lang AE. Parkinson's disease. Lancet. 2015 Aug 29;386(9996):896-912.
2. Marras C et al. Environment,lifestyle, and Parkinson's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in the nextdecade. Mov Disord. 2019 Jun;34(6):801-811.
科普问题征集: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感兴趣的医学相关问题。小迷妹会用尽洪荒之力去回答。
温馨提示:科普文章不能代替专业医生建议^_^
如有不当,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