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朋友发给我一个链接,是她写给婆婆的信,想让我看看,可以发给婆婆吗?那么,同在一个屋檐下,为什么写信而不当面沟通呢?因为她婆婆脾气很大,控制欲很强,喜欢指责,批评,抱怨,而她和婆婆要沟通的话题,是有关她婆婆平时对待孩子指责批评的方式,导致孩子不愿意跟奶奶,让奶奶伤心又生气,她想改变这种状况,改变的方式就是希望通过和婆婆的交流,让婆婆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做出改变。但是又害怕指出婆婆的问题,婆婆会生气而发生冲突,所以选择了写信的方式。
也许是因为很少有人选择这种交流方式,或者担心婆婆会生气,或者她的心里对婆婆也有愤怒,总之,这封信的一开头,就感受到了很强的紧张。接下来,越读越头痛。最不舒服的是那些有关成长有关心理的术语,想像读信的老人,能理解吗?突然怀疑,自己初学心理,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和家人交流呢,怪不得好多时候,家人听着并不舒服,或者并不认可呢。
信写了好长,读完后感觉有些压抑,尽管她在信中说了很多感恩和理解的话,可是总觉得这些感恩和理解不是发自内心,她的动力还是要婆婆改变自己的方式,却不好意思直说,因此用了好多专业的理论来分析,从这些分析里,感觉到小辈对长辈的一种教导,有一种越界的感觉。
坦言告诉她,她说自己又读了一遍,感觉也很不舒服。她想起来,上次因为一件事情,婆婆对她大加指责,她很不舒服。她坦诚向婆婆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达了自己对婆婆指责的不舒服。婆婆说,哦,原来是这样啊,我以为如何如何,下次你直接说就好了。她说,她想到这件事,觉得婆婆并不是那么难沟通的。只是以前的很多次冲突,让她们彼此太痛苦了。自从她学了成长,自己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能看到婆婆的辛苦并发自内心的感恩了。因为她的变化,婆婆似乎也变了很多,她们现在的相处,和谐了很多。她喜欢这样的状态,害怕又回到过去。所以,不敢直接与婆婆沟通。而事实上,这些恐惧,只是以前的记忆而已。现在每个人都有了变化,可以有新的沟通方式了。她决定这封信不发出去了 ,而是下次再遇到问题时,就事论事,再当面沟通,效果应该更好一些。
支持她的新决定。感觉因为这件事,她又获得了成长。而我自己,也受到了启发。交流,需要放下情绪。沟通时,真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问题会变得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