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世界读书日(4月23日)自己写了一点小感想,不知何故,竟被和谐。
当时,自己在感慨实体书店的没落,读书的减少。如今看,一切都是注定的。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似乎负面消息少了很多,而各大阅读、卖书平台却活跃到刷屏。
只是看到本该在北大未名湖畔泛舟的同学却被困守在家中,无奈、可惜、可笑、可悲。
读书,还有什么用啊?
是的,读书没什么用,所谓经世致用,都是在获得某种地位或社会认可之后的事儿,和读书这件事关系不大。
1
当下的中国阅读,大概是这样的。
简单的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实用出发,为了某种获得性的目的而阅读;一类是闲散漫游,仅是在生活中习惯于时常打开书本读上几段。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所有的阅读都有其“预期目的”,也就是都是有“功利”的。
抛却那些目的性极为明确的财经类、职场类、技能类等等书籍,像那些鸡汤类、励志类、乃至严肃文学,不也是为了心灵的某种安详吗?
只是,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的阅读现状依旧不太乐观。
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每天读书20.38分钟,比起2016年增长不到半本书。
而另一方面,电子书阅读量有所增长,人均达到10.1本。
纸电共读早已成趋势,电子书的风行显而易见。
从阅读量上看,我们和很多国家还有差距。从阅读种类看,我们的内容质量同样有待提高。
关于这点,从每年发布的作家榜可见一二。
4月份发布的作家榜主榜单中,前20名作家中,从事成年严肃文学创作的不足5人。而跨界写作者大兵以2400万的版税收入排行第二,刘同1700万排名第五。
隔壁的网络作家榜入榜的门槛就高达600多万,明星作家榜也需20万。
新增的音频作家榜中马东和蔡康永的《好好说话》以4300万收入登顶,学者蒙曼、王立群,媒体人吴晓波、凯叔等均榜上有名。
由此,便可以延展、发现另一个有意思的变化。
比起去年的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的争论。今年,或许能看到更多可能和共融。
一方面,经营的不错的新型实体书店如方所、言几又、单向空间、Page One证明它们可以和电子阅读并存,甚至国内首家天猫无人书店也在上海开业;而当当这样的图书电子商务第一平台却卖身别家。
另一方面,网易蜗牛读书、微信读书、QQ阅读、掌阅、咪咕阅读等电子阅读的快速发展则向人们展示着阅读市场的巨大潜力;
更重要和值得观察的是,新媒体时代下的“泛阅读”领域发展。包括音频读书、音视频解书、读书会等的兴起和快速成长。
例如喜马拉雅、得到APP、新世相、十点读书会、有书共读、樊登读书会、知乎等都推出了各自与书相关的付费内容。而且形式丰富,如全书朗读、KOL精解、社群共读、名人领读等。
从单纯的读纸质书,到电子阅读崛起,引发恐慌。再到纸电并存、多媒体类泛阅读内容风行,知识付费百花齐放。
我们对于新知的渴求其实一直保持着勃勃生长的态势,只是“获取知识”的形式变得千变万化。不止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这一种途径。
2
传统的读书这件事反而被大家表现的越来越平庸化、简单化、浅薄化、装饰化。
现在读一本书,越来越趋向于找一种情感认同和共鸣感。
我们基于上学时候的所学所知,形成自我阅读的阈。之后新读的大部分书都没有跳出这个界限。
所以,我们一方面感觉自己获得慰藉,一方面觉得自己很厉害。
在很多人质问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的时候。我有时会仔细咂摸这个问题:既然社会倡导非功利化的阅读,又干嘛抛出这个疑问一遍又一遍,就像大姨妈的来访。
前段时间,外卖小哥雷海为以诗词达人的身份走红,夺得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刷爆网络。
很多人纷纷赞叹他的诗词丰富和赛场淡定。
而这背后,是他13年来的坚持和热爱。不管人生处于何种境地,他对古诗词都不曾放弃,不曾索取回报。因为阅读那一刻就是满足的。
以一篇文章走红的范雨素,原本是底层文学的一员,更是普通的城市劳动者。
但读书这件事根植在她的基因里,几十年来,她始终与书为友,自由徜徉其中。
成名至今,范雨素也没有完全依靠写作为生,心态仍旧平和。
对她而言,那些读书日子里,她是为了获得今日之成名才读书的吗?
在当下的社会,我觉得对于读书这件事,仍然要保持一种平等和从容的心态,并在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和作者的交流,思考。
3
我从不固执的、守旧的反对新生的事物,包括读书形态的变化。电子阅读和听书都是有益的对传统阅读的补充和丰富。
只是,千万不能仅仅为了获得某种社交认同,某种浅薄的标签,而止步于“五分钟阅读一本书”这样的快餐解书。而是,在新旧之间保持平衡。
回归阅读,甚至回归笔墨书香的纸质书,我们可以在喧嚣的社会、焦虑的时代,寻回青灯黄卷的宁静和思享。
尝试知识(读书)付费,则可以紧随时代变化,在获取新知之外,把握这个时代的声音,倾听她。
就像我建议的读书范围,在职业/事业需求之外,我们至少该读两类书。
一类与“我们”有关,这些书包括社会、人类、时代、历史、未来、经济、公共等领域。
一类与“我”有关,涉及到心理、成长、交际、情感、生老病死、日常随笔等等。
它们让我们可以成熟的立人、立世。正确、协调地看待自己和生活的世界,平衡的与之相处。
表面上看,是宏观和围观的类型区分。其实当我们读到那些书之后,会发现有的书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而有些书刻画出大时代的个体生活,血肉清晰可感。
就像我自己最近在读的李娟的《冬牧场》,作者作为新疆牧区的普通生活者,观察、记录着牧民在冬季到来时的动迁过程,过程中的寒冷、辛苦、有趣、有感都令人好奇和欣喜。
她细腻、灵动的文字下,我们既可以看到个体生命的坚强和向往,也可以看到大时代下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
做个读书人,在世界读书日之外的日子。
我想,这才是有意义的一件事儿。
就像这篇文章在读书日翌日才发布一样。
读书这件事,不必赶潮流,安静的、慢慢的行动就好。
读书的意义,就是一字、一行、一段的探索文字背后的乐趣和幸福。
你不一定要年读100本、300本书,但只要每次阅读都有所得,有所感,那便是值得的。
-E/N/D-
▷ 莫非:一个游走在梦与现实的北漂人,不管真心话还是大冒险,我只要有意义就好。 10000+只差你一个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