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走过西塘,然后才去绍兴的。
对西塘有点失望,虽然建筑够古老,巷弄够原始,沿岸的特色廊棚遮阳避雨,确实给游人带来了诸多方便,但我要寻找的江南水乡不是这样子的。
我不喜欢诗意的烟雨江南如此的商业化,随行之处除了店铺还是店铺,乌蓬船上拥挤又喧闹,空气中弥漫的文艺气息全是人造的,招牌上的各类调侃在网络上俯拾皆是。
夜幕降临时,也看到情侣在放河灯,周边人声鼎沸,叫卖声此起彼伏,三三两两的游客在热烈的讨价还价。恕我愚钝,如此氛围中,读不出这灯火中放射出的的点滴浪漫,只能感受到太过矫情的你侬我侬。
也许来的不是时侯吧,暑假期间,正是旅游旺季。天气炎热,再起程时,已经有点恹恹,打不起精神了。
到达绍兴时,正值中午,在咸亨酒店附近下车,寻找吃饭的地方。来绍兴的初衷就是为了装装文化人,访问一下读书期间,数次难为、折磨我们的鲁迅先生。
中学时期,这位先生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中的出镜率应该是最高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藤野先生》《故乡》《纪念刘和珍君》等等等等,提及他老人家,我立刻想到“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还有“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他的文章对于中学时期的自己,是有些晦涩难懂的。虽然高中时,老师讲的很投入,很精彩,依然不能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许多段落需要背诵,这并不难,但每每分析文章背景、内涵、寓意,就彻底晕的不知东西了。比如“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真的有那么复杂的注解吗?可能作者只是陈述一种事实而已,不同的读者可以给予不同的解释,非要定义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类,说不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还是失败之策!
扯远了,回来继续说绍兴。
并没有去咸亨酒店就餐,只是望着饭店,想念了一下孔老先生的茴香豆,不知道味道如何?
午后,我们走进百草园,只不过是一个寻常的院子,有石井,有菜田,有皂荚树,至于有没有何首乌,覆盆子就不得而知,因为即使有,我也不认识。
我是随遇而安的人,所以走到那里,都能安静的赏花观树,听风看云,只要是陌生的地方,都为风景。所以不抱怨,不破坏心情,喜欢就多呆一些,不喜欢走开即可。面对这样朴素的园子,尽管知道是仿建,依然可以兴致勃勃的回想课文中的句子,与女儿讲述作家的童年。
之后走进那墙外“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的院落,看到长妈妈正坐在树下讲“美女蛇”的故事。小朋友,一块听听吧?晚上睡不着别怪我哟!
从鲁迅故居走出来,前行不远,便是三味书屋。室内有方桌、太师椅以及课桌。方桌摆在正中,有老先生昏昏欲睡的坐在堂前。
不是应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朗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吗?这私塾先生该被解雇了!
绍兴有许多黄包车,这是绍兴旅游的特色项目。但是这种完全凭借人力行进的车辆,我是不肯坐的,总感觉坐车的人与拉车的人立刻处于不同的阶级。我出身农家,自小看多了受苦受累的人们,不愿意将辛苦加于他人身上。黄包车师傅百般劝告,跟随我们走了很久,看他没有生意,拉来游客非常不易,我同意乘坐。并一再告诉师傅,逢上坡路,一定让我们下来,如果累了,我们走路,他给我们做导游即可,车钱是不会少付的。就这么内心无比不安的坐在车上行了一程,一会上来一会下去,尽管师傅多次强调他体力很好,不必这么麻烦,但是我宁愿走路,也不愿意受到内心的自我谴责。
师傅非常淳朴厚道,卖力的拉着车,不取捷径,带我们走过了当年鲁迅先生经常光顾的当铺,还有他买药的“震元堂”等等。边走边讲解,遇到景点主动给我们拍照,摄影技术还是蛮不错的。
穿街走巷来到社戏的演出场所,坐在这里,身临其境一下下,突然意识到不对,看戏的人应该是在乌蓬船里,那么,就坐坐船,过把瘾吧!
这种用脚划行的乌蓬船,非常灵巧的穿梭在河巷中,两边是保留完好的绍兴老街,有主妇在河边洗衣,有老人在门前品茶,随波荡漾于河流之上,安静的感受着江南水乡古老的文化风韵,不亦乐乎?
喜欢绍兴,是因为同样的水乡,这里的烟火气息更加浓郁,人情更加纯朴。傍晚时,我们在一家小餐馆吃当地菜,梅菜扣肉是不能少的,还品尝了一点黄酒,最重要的,是吃到了茴香豆。
别急着嘲笑,姐吃的不是菜,是文化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