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为差点教育,即是教育者通过关注学生个体纵向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最终使学生个体得以自主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差点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者要尊重学生个体的情商、智力以及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学生的差异、使学生个体得到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追求。换句话说,差点教育就是要在学校教育中尊重差异,研究差点,缩小差距,共享差别。
差点教育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只有顺应了各自的特点和个性,才会得到最佳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如果一个学生原本个性温和并擅长书法绘画,你偏偏要把他培养成运动员,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耽误了孩子原本的兴趣。“差点教育”和“因材施教”是一棵树上的果子,所以,在教学上我们不能“一刀切”!
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有的活泼好动,走的安静内向,有的爱学习,有的爱好体育,有的爱跳舞……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不同的性格。《品德与生活》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门课程,虽然不是什么“主课”,却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在改革浪潮冲击下,《品德与生活》课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而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去。面对性格各异的孩子们,我们应该尽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现在的《品德与生活》已经改为了《道德与法治》。新课程的改革与实验。赋予了课堂更加生动而美丽的生命色彩,然而,要演绎这美丽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作为教师我首先是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态度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远离权威性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导、带的重要作用,努力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最终实现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有成效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发现。
课堂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读后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的智力不同,说的也不一样。但是只要说对了一点,我就给予表扬。课文的内容相同,但是孩子们的理解程度不同,他们“看懂的”和“知道的”也不同。让差生先说,再让其他学生说,时差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别人的理解,最后老师再补充说明,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发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我的《道德与法治》课上,孩子们非常活跃。同一个问题,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就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只要没有偏离目标就可,有些答案我让孩子们自己来判定,别看他们小,可“人小鬼大”啊,不可小瞧!特别是不爱回答问题、课上不积极的“差生”,我格外关注。“差点”就是差距啊,这个“差距”可不小!每个孩子之间的差距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们教师主观臆断的,所以我们要及时地发现差距,理解孩子们之间的差距,并细心观察分析每个孩子。去关注他们身上的个性差异,深入了解他们的差距,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逐渐成为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好孩子!
其实,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时一个过程,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放慢爱的脚步,用我们的真诚、宽松、耐心、期待、信任、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