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dictability可预测性这个词,在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里经常听到,例如可点击展开的专门样式,或者模拟现实生活的滑动手势,目标是追求用户在操作之前,就可以从大脑的另一些经验里'预测'出可能的结果,预测成功之后,享受到便捷感和舒适度。
让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如上这段文字。如果某种模式是专门的样式,或者现实生活里有相似经验,就更容易'被预测'到。这个反思的应用范围远远大于产品体验。
第一个例子是驾驶。每一位司机都学过比如说,定时观察360度,定时远看,变道转向提前观察,都是为了提高预测能力和避让潜在事故的概率。
然而更重要的是,其他司机也在这样预测,所以如何提高自己的'可预测性',让自己变得更有predictability,和自身的预测能力同等重要,但是却比较少被提起。
例如说为什么女司机段子特别多,并不是说技术不行或者不善于观察,而是由于思维习惯差异,女司机不容易被男司机预测到行为模式,predictability问题,难以预测对于生活来说是一种乐趣(或许吧),对于驾驶来说就等同于不靠谱。
我们可以用第一人称视角,和上帝视角的对比来进一步解释驾驶的predictability。在第一人称情况下,最直白的信息损失是感觉不到东南西北,只有前后左右,更深层次的信息损失是,第一人称视角完全重视自己,很难站在上帝视角,兼顾到其他人为中心的视角,自己看起来是什么状态,更难做到把多个个体的群体状态当成一个场去预测。
再聊就是交通动态规划问题了,先切到第二个例子:团队协作。
在我看来,predictability是最重要的协作和管理能力。在最普遍可见的kpi考核里,对于协作和管理能力的评判,大致和驾驶员守则差不多,要观察大局,预测方向,保持信息畅通和推进问题解决。然而同样做到这些的人,业绩表现天差地别,显然评判标准要么有所缺失,要么所列举的并非前因,而是后果。
更深层次的善于协作,正如驾驶一样,是让其他人更容易预测到你的下一步。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因为无论东西方文化,都有喜欢说漂亮话,言行不一的传统。当然也可能如三体说的那样,言行不一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技能。
真正能坚持自己的predictability的人,都有十分可怕的协作执行力。例如特朗普,他的可预测性在于,一切从利益出发,说完了。一旦他真正坚持这种模式,相关协同组织可以预测到,他不是开玩笑,这个傻叉是认真的,也就真的会执行起来,对外部也就真的会产生威吓效应。
再例如亮剑的李云龙,他的predictability就是不管我看起来打不打的过,亮剑拼上去一口口啃。因此他的执行力影响力,远远凌驾于照本宣科,按命令行事的抗战正规军。
不妨设想一下,在激战的紧急关头,云龙的部下根本不需要顾虑指挥官是不是跑了,周边部队也不需要担心友军忽然受命撤退,因为这个指挥官在临机情况下,你可以预测到他会选择最亮剑的策略。如果此时对方的指挥官出现患得患失,造成执行团队无法预测下一步方向,行动就会出现不协调,胜负的天平在不经意间已经转移了。
自从日本明治维新,引领东半球发展以来,亚太区包括中国的思考模式全盘西化,predictability这个词我经常在想,有没有对应的中文说法?
个人觉得,最为接近的是'慎独'两个字。
儒家的慎独,字面意思是独处的时候也一样遵守某种内心规则,深入理解就是具备完整的言行合一的模式,根据这个模式,其他人可以在给定外部条件的情况下,预测到你的下一步。
这个词的有趣之处在于并没有世俗的善恶,而仅仅强调有一个完整的可预测模式。举例来说,金庸笔下的田伯光,血刀老祖,他们都是非常具有可预测性的,言行合一模式完整,不知道偶尔是不是会觉得讨厌不起来,特别是对比极度无法预测的岳不群之后?
回归正文,如上文多个例子阐述的一样,坚持自身的predictability,坚持慎独,绝非听起来那么轻松,而达到或者某种程度达到的人,无论世俗层面的善恶与否,守序混乱也好,如果能摸到这个境界,个人觉得在内心修行方面,都是值得敬佩的伟人。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