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吴三桂,是通过历史教科书和金庸的《鹿鼎记》相识的一一他是个大汉奸,卖国贼。读《千年悖论》才走近吴三桂,他一怒为红颜,不顾父亲亲族安危,投降叛国,对旧主之后赶尽杀绝,最终再次起兵造反,这些实事都没有变,变的是我不再如此鄙视这个人,而是留一声叹息一份悲悯。
吴三桂曾是一个惊动京师的美男子,长得是南方男儿的俊秀,气质是北方男子的英气,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以孝勇而闻名。
如果此时的吴三桂战死沙场,他无非是个流芳百世的大英雄,只因生不逢时,他生在明朝气数已尽的时代,面对重重选择,天然的人性与普世价值观的撕扯将这位英雄从领奖台毫不留情的拽到了耻辱柱。指责辱骂一个死人很容易,只是当我们也站在那个气数已尽无力回天的明朝大厦面前,面对遭到生命威胁的父亲族亲,面对即将失去的爱人,面对心胸宽阔礼贤下士的皇太极,我们能怎么选呢?
太难了。
在那个以忠孝为普世价值观的时代,儒教规范着人的天性,它要求每个人都要压抑心中活泼的自然欲望,通过极大的自我克制服从于圣人般的道德教条,它没有为人的自然本性中软弱丑恶的一面留下弹性空间,不承认人的平庸和趋利避害的本能,它只有最高标准没有最低标准,最终导致在道德价值过分张扬过分压抑下,人们一面通过伪饰行为来装点门面,一面背地里心照不宣的沉沦在道德禁区里,享受矫枉过正的物质欲念的满足,人性中卑劣丑陋的一面得到大放纵大宣泄。当吴三桂做出投降的选择后,人性中的恶犹如那个从瓶子里放出来的魔鬼,再也回不去了。那个魔鬼折磨他,鞭打他,引诱他,蛊惑他,曾经那个拥有北雄南秀的美男子是他心里最不可无人说的痛,他再也回不去了。
读历史,让我更学会宽容,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去对境体会,无心为谁翻案,做了就是做了,错了就是错了,但不必恨,不必鄙夷,因为宽容对人,也能宽容对己,目前为止,这是对我来说读史最大的意义。与之共享。——《千年悖论—无处停留 吴三桂》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