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吴洪健老师的分享,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对学生行为的多视角解析。就像是将两个苹果都咬一口的孩子,并不一定是不愿意分享,背后也可能会有无比感动人的故事。有时候单看事情的表面现象或许我们会生气,但往往真正了解事情的实际情况时,才发现我们是错的。
这让我想到了我班上孩子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我一个女生跑来告诉我某某男生吐口水在他的脸上(这个男生平时总被告状,是我们眼中的调皮的孩子),我3当时第一感觉就有些生气,怎么老是要闯祸呢?于是立马就把他叫到了我的面前。可是当我问他为什么要吐口水在别人脸上的时候,他的回答却立刻让我后悔自己这样的提问,原来那所谓的口水是他在和这个女生聊天时不小心贱出来的。
然而我却在没了解事情真相的时候就先以为他真的吐了口水,误会了孩子。就像吴老师说的,我没有以解决为焦点而是以问题为焦点来看待这个事情。这其中的原因无非就是我错误地给孩子贴上了调皮的标签。没有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孩子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事情都有着多面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不应该以自己的看法或者偏见给孩子贴标签。要尝试着去了解和多角度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孩子。
一、换个视角,迎面挑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学生的变化、家长的变化、教师的变化等等因素。在教育的路上,作为老师的我们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特别是作为新教师的我们,面对农村的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挑战,面对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问题也是一个大的挑战。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要如何去应对呢?吴洪健老师来教我们换个视角看问题。那么什么是换个视角看问题呢?来看看吴老师举例说明。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妈妈回家看到桌子上有两个苹果,刚好她家孩子就在旁边,于是这位妈妈就叫这个孩子拿一个苹果给她吃,可是这个孩子却拿起这两个苹果分别咬了一口。故事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个孩子好自私,一点都不懂得分享,不懂得感恩。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这个孩子说“妈妈,我想先给你尝一下这两个苹果哪一个甜一点,再拿给你吃。”。这个例子也说明了有时候以我们成人的视角去猜测孩子的行为,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我们要学会换个视角去看待问题。
就比如看这幅图,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他结果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以白色为底色,那么我们看到的图案就是一个个黑色的像蝙蝠一样的东西,相反地,如果我们以黑色为底色,那么我们看到的图案就是一个个白色的天使。
而我们在教育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学生行为管理、班级的挑战、家乡的沟通等等,它可能是会一直存在的,那么怎么办呢?那就需要我们换一个解决的导向与视角去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拥有更积极的状态。
二、孩子的行为问题分析
先来看这幅心理错觉图,当我们的眼睛来回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的小黑点在图片上面来回的移动,然而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小黑点。在教育中也一样,往往也会出现这种错觉。
还有这幅图我觉得更有意思,图中的两个图形你觉得他们是一样大的吗?可以想象,如果把黑色的参照去掉的话,它是很有可能一样大的。所以,看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人们常常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然而只看表面却不一定是正确的。
在面对孩子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如果错误的认识了孩子的问题,误会了孩子,反而会完成更大的沟通问题。由此可见,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的重要性。遇到问题,尝试换个视角试试,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案例1:
面对孩子迟到的问题:一个孩子上学总是迟到,一周下来总有那么三四次。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多数的老师只会关注到这个孩子迟到的那几天,却没有想过,孩子没有迟到的那一两天,他是怎么做到的。孩子就会发现他努力不迟到的那些天老师都没有关注,不管有没有迟到老师对我的看法都一样,慢慢地,孩子就会回归到原来的迟到状态。而老师对孩子行为的消极解读也会影响老师的幸福感。
案例2:
面对上课讲话的孩子:吴老师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孩子她非常的喜欢猫,可是呢,她的妈妈却不让她养猫,但又不敢跟妈妈对抗,于是带着情绪来到学校,上课的时候要是被老师点名了,她就会特别的对抗。所以孩子的行为背后可能会有很多的原因,如果直接给孩子贴标签,就会带来更多学生问题的挑战。
案例3:
面对打架的孩子:因为自己班的同学被人欺负,因为要维护正义,所以动手打了那个人,被老师知道后却被老师批评,被老师贴了打架的标签,可能刚开始孩子还会跟老师解释为什么打架,可是慢慢地孩子就不会解释了,因为他觉得老师根本就不会相信他,他觉得在老师心里他就是一个爱打架的孩子,渐渐地他也接受了这样的暗示。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个孩子会喜欢这个老师吗?
当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图的时候,你第一反应会认为他们在做什么。不同的人看到的结果也许会不一样。但当它被贴上“攻击”的标签时,我们都会认为他们是在打架,然而当被贴上“欢快”的标签时,我们就会认为他们在跳舞了。由此可见,贴标签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被老师贴上不好的标签,还有多大的影响。
以上的案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当我们外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做什么呢?怎么做呢?
三、如何应对问题行为
1、正确看待问题或挑战
首先要以问题的解决为焦点,发现问题的正向特质与优势,而不是以问题为焦点一味地去消除问题,去抱怨。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更何况是孩子呢?就像是我们在毫无目的的情况下,去看吴老师播放的视频,看完之后,吴老师问我们穿白色衣服的人传了几次球?我表示我毫无头绪。但当我们带着这个目标去看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容易了。还有窗帘颜色的变化,没有带着目标去看的话,我根本就没看出来。所以,聚焦问题,问题就会被放大,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如果我们一直关注孩子的不好的行为,强调孩子不好的行为,那么孩子的不好行为就会被放大。
2、寻找事情的另一面
当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时,往往这个事情不只一面。而没一面给我们带来的心理感受也是不同的。比如孩子的拖延,我们可以找到这样解决问题的导向,孩子可能是追求完美,害怕被批评。孩子迟到,我们可以关注没有迟到的时候是怎么做到的?孩子不说话,是不是希望做得更好呢?其实呢,每个人都有被看到,被关注,被接受,被认可,归属,被欣赏,发现自生价值的心理需求。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都积极地去发现孩子问题背后积极的一面,然后积极的对孩子进行引导,那么对老师和孩子都会是积极有利的。
3、寻找例外发现资源
当我们希望孩子改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而是应该一步一步地来完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可用资源或者例外的时候,在我看来就是孩子的闪光点,以此来帮助我们达成目标,当进步一点点的时候,老师的鼓励也会是孩子很大的成长动力。这让我想到我们班上的一个男生,他总是停不下来,走路跌跌撞撞,上课动来动去去惹旁边的人,就连做早操也会到处乱跑。但我也在他身上发现了例外的时刻,有一次上课开始的时候,他坐的很端正,就此我表扬了他,今天坐姿很帅,没想到奇迹发生了,这节课他的表现和平时相比简直太不一样了,一节课下来他的眼神都注意着我,也没惹事了,虽然还是会动来动去,但进步着实是明显的。
从吴老师今晚的主题《积极的心理与美好的教师生活》的学习中我学会了:
1、分析孩子行为的积极的一面,不急于批评表面现象。更不能冤枉了孩子。
2、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只盯住孩子的缺点。
3、以孩子的闪光点出发,鼓励孩子进步。
4、哪怕孩子进步一点点,都是进步,一点一点的陪伴是孩子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