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学习”二字,我们是否就会想到这样一种场景:某个人正在一个安静地环境中,专注地看书或在井然有序的课堂上认真听老师上课。反之在吵闹的环境中,人似乎变得焦躁不安,做不了事情。
不过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中,作者乔希·维茨金谈起自己在棋场上突逢的各种意外以及别人有意的干扰行为,从而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比赛中,不能指望周围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平心静气地应对嘈杂之声。
是的,人有时候很难左右环境也不能够改变周遭人的行为方式,能改变的或许只有自己的心境和应对的方法。
很久以前,我总是抱怨工作太辛苦,办公室同事聊天声音过大,没时间也无舒适的办公环境让我专注于专业发展,更不要说挤时间读书和写作了。尹建莉老师说过:“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尽是借口。”那时,我真的只是怕苦怕累而为自己的不努力寻找借口而已。
的确,当我们正集中精力专注地做事情的时候,冷不防被一个电话,或者突然的问话打断,会感到糟心,处理这类情绪的方案也不能是一味地压抑,而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方式合理地表达述求,阐明自己的想法。不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刻意练习抗干扰的方法,就如乔希·维茨金所言:“我的本能向来是寻找挑战,而不是避开难题。”
我在写作班上认识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她从开班到现在,坚持日更原创文章145篇了。当时有很多同期的群友表示佩服她的毅力但也很不解,为什么同样有家庭要工作的她能有时间有精力持续更文呢?
后来朋友就告诉他们,她的工作特别忙,还要带娃,所以只能利用一切碎片时间用来构思文章,比如别人蹲厕所是刷朋友圈,她在备忘录里列提纲。另外,阅读和写文必须保证用两个整块的时间来进行。
这个时候,群友又有疑问了,不是说特忙没时间吗,怎么又有整块时间呢?
其实,压根不是她有闲暇时间,而是她利用了上下班各1小时通勤的整块时间,但是嘈杂程度可想而知。如果,她叫叫嚷嚷地抱怨车厢环境如此差,无法静下心来阅读和写作,然后一直气呼呼地这样想着,那么她的写作之路肯定走不下去了。
朋友能在拥挤嘈杂的车厢内,旁若无人地专注看书,肯定是经历了一个磨砺的过程,这也是刻意训练自己的抗干扰方法。
朋友的写作之路,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终究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是会想方设法去努力争取的,哪怕条件恶劣,前途未卜。
这个世界很大,太阳不会为你一个人而转,所以人得学着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要求别人去迎合你的需求,更不能奢求全世界为了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