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科学构建育新教育发展新格局,我们一定要树牢五种意识。
一、团队制胜意识;
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
1.树立目标:“思想统一”不是喊口号,更不是遇到问题就退缩,而是共同面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齐心协力完成目标任务的最大保障。2022年下学期,育新教育当接续奋斗,积极发挥集团核心校的引领作用,培根铸魂、守正创新、奋力构建“一三五七”发展新格局。
2.严守纪律:没有纪律的团队就是一盘散沙,没有战斗力。“抓纪律”是树立钢铁般的纪律,学校的规则、制度已经制定,我们每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抓纪律”意味着“听命令,听指挥”,指哪打哪,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通过“抓纪律”抓出来执行力。
3.支持协同:“协同支持”是拓展力量的“倍增器”。大家不分板块、不分条线、不分你我,上下一盘棋,跨挑条线、跨部门、跨学校通力协作,共享资源,勠力同心,聚力奋进。
4.共享荣耀:激发团队的内驱力,激发每位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每个员工都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树立育新发展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每个伙伴都很重要,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只要努力,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二、责任担当意识;
2022年,育新教育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奋力构建“一三五七”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我们要认真研读开学工作报告,确立“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一是明责任。有责任才有担当、有担当才有激情、有激情才能干成事,一三五七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不是口号,需要每一个条线,每一个部门,根据报告,细化工作计划。在“质量强校、特色强校”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在教学日常,我们要学会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将自己的想法与学生的想法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权衡,自己的道理和学生的道理放在同一个眼光去审视,自己的逻辑与学生的逻辑也用同一个标准去判断。重视每一个学生,让教育更趋理性,真正做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是强本领。学习是第一本领。我们要静下心来去除浮躁,心静不下来,哪有智慧? 一个不愿意成长的行政是没有未来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才能创建一支高效团队。今天,我进教室前备好课了吗?今天,我上课前,做到提前候课了吗?今天,我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状况怎样?今天,既定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怎样?在课前,多想自己几遍怎么上;在课中,多问自己是否给学生空间;在课后,多问自己上得“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以后怎么改进。“勇于担责”是奋斗精神的“催化剂”;“让我来,我先上,我来做”成为大家共同的行为准则,为了共同的事业和目标,勇挑重担“向前靠”,凝聚起追求卓越发展强大的正能量,为鹏欣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三是实担当。能不能干好工作,说到底是个责任心的问题。像构建育新质量观,不是哪一条线、哪个部门的事情,每个伙伴都要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责任。我们要站在教育思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努力拓宽资源渠道用于学生、用于学校。这就是我们要想的事、要推的事、要谋的事,要成的事。面对复杂矛盾问题,必须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拿出真招实招硬招,一条一条加以破解,这才是真负责、真担当。
三、学生第一意识;
一是牢记“师生至上”,把“师生”放在心中。为师生解难题、办实事,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课题研究,无论是社会服务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始终站在师生员工的立场,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发展。
二是牢记“师生至上”,要把“师生”融入血脉。我们的师生千差万别,在教学工作中,学会与学生平等对话,将自己的想法与学生的想法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权衡,自己的道理和师学生的道理放在同一个眼光去审视,自己的逻辑与师生的逻辑也用同一个标准去判断。真正做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质量为本意识;
作为管理者,要树立大质量管理体系。一是强大的师资是一流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对员工实行聘任制,聘优辞庸,力求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二是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抓好校本教研,发扬特色优势。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放在首位,力争在六年级毕业考和三年级会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三是树立大质量观。切忌短视教育,除了让学生学到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分数外,还要让学生拥有善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毅力、健全的人格、正常的心态、良好的习惯、健康的身体、创新的能力等。
五、勇于创新意识;
“吾日三省吾身”,认真回味、深刻体味自己一天的经历与感受,回想一下看自己做什么了,做得怎么样,有什么优缺点及应怎样做会更好来完善自我。
要阅读一些关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书籍,如《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现代领导创新智慧书系《学校转型》《学校如何运转》《第五项修炼》《建设一所新学校》等书。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亲爱的伙伴们,让我们树牢五种意识,建设七个校园,锚定奋斗坐标、开启新航线,建设新教育,打造育新教育的新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