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记得高中阶段,同学WJL数学成绩很好,几乎次次满分,我则逢数学考试不佳。
向他取经时,他很诚恳地说: 其实自己在数学上并没有多大天分,前期靠努力收货了比较好的分数,之后大家遇上问题就来找我,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求解。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虽然我知道这是他的谦词,
人一旦优秀起来,那成长便是水到渠成,众人助成城。
(二)
住在学校宿舍,看课外书到半夜。上厕所时总会碰到同学A。
“也这么晚睡啊!”
“是啊。”
看来都是夜猫子,哈哈。
后来突然在朋友圈看到他发的文字: 后会有期。赶紧问其他人情况,才知道他已经离职,过完这个夏天就去北大读博。
原来那些半夜他都是在复习和学习,而我却在…
人和人的差距,总在不知不觉中拉开。
(三)
同事A有个习惯: 休息时间如果没什么事,就翻电话本,看缘分给某个老友打个电话。也不求于人,只是问问近况,聊聊八卦。
她说,这样真正需要帮助时候,他人也不会讨厌。
良性互动,总比刻意利用长久。
(四)
B对朋友的定义是:
遇上好吃的,在微信上告诉你一声,或者群里安利一波美食图片,也不苛求着你一定要来,如果中途赶到,也就多一双碗筷,多一瓶啤酒。玩笑和八卦是不用间断的,因为你随时可以见缝插针。末了,支付宝AA也必然少不了的。嘴里嘀咕着“吃大亏了”,心里美美着“赚大发了”。
似乎挺有道理。
(五)
同事A老公的朋友有天偷懒,给领导请假说不舒服。
当天晚上,他的微信运动有10000多步,领导点了个赞…
同学B: 昨天那么努力走了那么多步,在微信运动里才排第五,看来,有必要删除一些好友了…
同学C和他的女朋友分手了。一个重要原因是: 我们周六要上班,她女朋友周日要上班,两人基本上每天都要加班,于是虽然同城,但基本见不着面…
不知是不是我个人太敏感了:不喜欢在平时生活中使用“你”。比如,我会感觉他人呼唤我时,“你过来一下”没有“小郭过来一下”那么顺耳。
晚安,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