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
这个名字,我主观的认为,知道的人不会太多。不像胡适,鲁迅,蔡元培,梁实秋,被更多的人耳熟能详。除非谁把民国大师群谱翻了个遍,除非谁知道陈寅恪,也顺便认知陈衡恪,除非谁知道齐白石,并熟知他的成长经历,除非谁古董收藏里玩刻铜,除非谁被运城的古玩行里尊称"赵墨盒"。
对,在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朋友圈里,我仍旧主观的认为,没有谁比那个赵墨盒更熟知,更深刻,更亲情于陈师曾的了。至初我影影绰绰的知道陈师曾这个名字,是因曾读过两遍《南渡北归》这本民国文人集合体的大部头书。而逐渐明晰到不念错姓名不似曾相识不人云亦云,以至到后来,对这个名字越来越有远房亲戚的感觉,虽然是梦境般的一厢情愿。还是因由这个赵墨盒一一他俩既然都亲戚了,我也不访攀高枝,拐几道弯儿的亲戚一回。
他对他可是真亲啊,每每说起这个清末民初的画家,这个代表着那时京城画界的精神领袖之名,赵总是很恭敬很较真的样子,表情严肃,眼里放着光。听者稍有不敬或者不静,他便戛然而止,好比佛龛前敬香,先得洗手净心。再要续这个话题就难了,除非喝点酒,飘飘然了,再一个小暗示,或可又引出来了陈师曾这个名字。据说陈师曾的画稿铜墨盒真迹仅存,在全国面世的也就三十来方吧,拍卖会上一方估价少说也有大几十万。也据说这个赵墨盒的手里。。。嗨,别跑题了,还是说说陈大师吧。
陈师曾(1876.—1923.),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应该说陈师曾的出身真是好(呵,彼时之好,非此时之好),书香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那时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陈师曾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导师。遗憾的是,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
这是他的简历,若带上枝叶可能会更饱满更生动更真人些。这个被梁启超称为“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的陈师曾,与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胞弟陈寅恪,被当今文史学界习称“陈门四杰”,个个饱学之士。作为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学者、美术家和书法篆刻家,陈师曾也是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先行者,留学日本时与鲁迅同室,归国后他们也多有交往,从鲁迅的日记里可以证实。可惜天妒英才,虽是生命短促,却能被公认为当时中国金石书画的领军人物,可见不一般。他生前不遗余力地倡导"文人画"创作,即画中要融入作者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等四要素,以丰满画质的内函。当年,他慧眼识人,发现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并予质的点拨与提携,使齐在画界获得极大的成功,亦可谓知遇之恩的又一凡例。
源起于清中盛行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刻铜艺术,把书法画稿与镌刻工艺完美的结合,成为文化艺术的一种新载体,盛极一时 。其间以陈寅生,张樾丞,张寿丞等为代表的顶级刻铜高手,与以陈师曾,姚茫父,章浩如等书画大师合作,以及画家若齐白石、张大千、溥心畲等名家的参与,共同创造了刻铜文房艺术的辉煌时代,也给今天留下无可代替的文化、艺术、人文的瑰宝。"锋棱宛然,纤毫毕露“,如此,羽化成蝶的刻铜精品独树一帜的绽放于古玩收藏界,被藏友经久热捧。
当然,除了画稿,除了刻铜,我知道赵墨盒尤其敬重陈的人品。例子便是对继母的至亲至孝,以至当继母离世,陈师曾千里之外归而奔丧,不但是哀而且是伤,竟至服丧期染病不治而去,年仅47岁。唉,"朽者不朽“(吴昌硕),伤心的岂止是民国,更有今人的赵氏。
乌呼,昔有郑夑要做"徐青藤的门前走狗",按”五百年前都是一家"的谬玩,今天借个脸,攀陈的半个亲戚,远房亲戚,总该莫须是吧。
顺带说一句,赵墨盒者,赵新杰也,网名布衣庶民,瞧他有多谦虚。运城盐湖区人,岁过中年,近1米八的个子,巧有几分陈师曾的面相。运气的话,可在运城的古玩市场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