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的英文名叫“the Razor’Edge”,中译还有两个意思:关键时刻、敏锐,显然这两个都不如“刀锋”更像书名。如果不是因为毛姆的名气,这本书大概会淹没在小说的瀚海中,多年之后才会被世人在海边拾起,奉为瑰宝。
有人说《刀锋》是阿里探寻人生善恶的故事,可是我依然觉得这本书和《月亮与六便士》一样,是笃定信念的人生之旅。小说的主题来看,《刀锋》是在探寻善恶,《月亮与六便士》是在探寻理想和现实,但是构成故事的人物与一般的小说不同,这两部作品中都没有令人憎恶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是信念笃定的人,为了自己追求的生活,在想方设法地努力,有的时候不得不牺牲别人的利益,以获得物质回报或者精神回报,伴随着中牺牲的是自私和自足。
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在看书的时候有一种丢下一切去流浪的冲动,反正我有,可是我又被阻止了,我没有要探寻的问题。我不问鬼神,不问善恶,我只想知道我怎么活在入土前会觉得不枉此生,但是无论今后有多癫狂,都弥补不了既往的遗憾。我贪图的是途中的美景和可能结识的有趣的人,突如其来的抢劫、盗窃、饥饿可能随时让我中途放弃。让阿里在印度山上顿悟的景色无论是谁看了可能都会留下终生难忘的体验,可是换做是我,我不敢孤身进入森林,夜晚的虎啸狼嚎更会让我的恐惧感染我的每个体细胞,除了因为害怕心脏剧烈跳动的声音,我便再也听不到其他声音了。我很害怕我因为意外死在探寻真相的路上,这大概就注定了我无法获得阿里一样的境界,我能做的就是跟他一样读书,可是我无法行万里路,至少现在还不行。
支撑阿里旅行的是他叔叔和他父亲留给他的财产,他靠这些财产的国债利息就算不工作,不会被饿死,而我没有足够的钱支撑我,或者我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走到哪里,找个零工其实也可以支撑自己,这让我想起了深圳三和人力市场,每个人都只在乎今天的薪水,而不在乎明天。阿里在艾略特、伊莎贝尔和毛姆眼里,可能就是这样不务正业的人,但是三和大神业余时间泡在网吧,阿里业余时间泡在图书馆,这是他们本质的不一样。人说读书是一个人成本最低的投资方式,但是这种投资什么时候能收效却不见得,就像我和我的男朋友,如果读书没有目的,没有思考,读书和看电视都是一种消遣。我是工作之后才开始有目的地读书,带着问题读书,读书之后再思考,做笔记,这样自己才不会忘记。
《刀锋》中我最喜欢的是苏珊,她白手起家,没有像索菲一样自暴自弃,她有自己的原则,不同时和多人交往,不扯情人后腿,不贪图情人财富,只要能过活就行。她并不是人尽可夫,她的情人一定要是画家,这也是她的原则之一。她没有满足于做画家的情人,她积累了自己的人脉,在画家的熏陶下,学会了鉴赏、估价甚至绘画,积年累月后她成了一名画家。知识付费不断向我们营销治疗焦虑的毒鸡汤,仿佛不够购买他们的产品,我们就会落后,购买他们的产品后,我们便聊以自慰觉得自己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殊不知大多数提升自己的付费知识都是鸦片,爽一小时,焦虑一整天。人焦虑的根源无非行动和目的的割裂,或者缺乏目的,或者缺乏行动,两者都有的人最终会成为别人眼中成功的人,两者都没的人,会成为享受平凡幸福的人。
我羡慕《毛姆》笔下的每个人物,羡慕他们是那么笃定,爱财的拼命赚钱,爱美的拼命锻炼,求知的不断远行。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不同的是对困难的认知。毛姆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把当前的困难视为永久的灾难,不管是股市崩溃,家庭破产,还是挚爱分离,命悬一线,挺过来就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像我这样的人常常无端放大困难对人生的影响,看不懂代码就觉得自己不适合当程序员,起薪低就认定自己会穷苦一生。这种对错误的认知让我变得消极,缺乏为未来奋斗的动力。
我的疑惑是我此生该怎么活才不枉此生,这的确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每个人的一生就像基因一样没有两个个体是一模一样的,人生的价值没有等值的商品和概念,入土为安时不要有太多的遗憾大概就是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