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信息泛滥的今天,谁的话可以听,谁的话怎么听,成了困扰我们的难题,有什么方法让我们既可以看到别人提出的建设性问题,而又不至于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呢?
我们在接收到别人发出的信息时,都是偏听偏信,没有质疑过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真假,对于工作、生活和学习也是这样!那如何能够识别那些所谓的信息的真假呢?
《学会提问》这本书,使我收获很多,它是由尼尔·布朗 图尔特·基利所写的,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一本书,书中通过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指导我们要学会提问,始终带着批判性思维去接受新信息或新知识。
首先,了解一下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批判性思维是有一套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同时加上在适当时间提出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和意愿。有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因为类似于海绵放到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分,而被称为海绵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采取这种思维方式的读者,他的任务是找出作者的观点并充分加以理解,记住作者说理论证的全部过程,但不对其做任何评价。我平时阅读书籍,对书中的内容的消化、吸收都是使用这种思维方式,没有对书中的内容质疑过。
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是淘金式的,也就是带有批判性的,这种思维方式会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旨在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常常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比如:
美国该禁枪吗?
美国社会有个久拖不决的重大问题,牵涉到美国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枪支管制法案。让我们来看看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个立场:
支持禁枪的理由大多是臆造出来的,现在我们需要的根本不是更多的法案,而是更大的执行力度。有个臆造的理由是:很多杀人犯都是普普通通的守法良民,不过出于一时冲动杀了自己的新人或朋友,因为枪就在手边。事实上,针对杀人犯的每一项研究都显示,杀人犯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惯犯,这些人一生恶行累累、犯案不断。一个典型的杀人犯在犯下谋杀罪行之前平均至少有六年的犯罪史,其中四次是重罪被捕。
另一个臆造的理由是枪支持有者都是些目不识丁的人,动不动就喜欢好勇斗狠。但是,研究向来都显示:平均而言,枪支持有者比没有枪支的人受过更高的教育,从事更有声望的工作。根据他们填写的持枪申请表来看,以下这些人都是(或曾经是)枪支持有者:埃利诺·罗斯福(总统罗斯福的夫人)、琼·里弗斯(著名影星)、唐纳德·特朗普(房产大亨)和大卫·洛克菲勒(银行家)。
就算枪支管制法案真有可能减少涉枪的犯罪行为,那么将现行法律真正一一付诸实施也就足够管用了。既然制定再严厉的法律又有什么用呢?
若用海绵式思维解读上面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花工夫记住我们无须更严格的枪支管制的几点理由。如果不利用淘金式思维来解读这篇文章,也就是对这篇文章提一些适当的问题,你根本无法客观评价这些理由。只要提几个适当的问题,你就发现上文作者的论述存在很多不足。比如,你可能对下面几点非常关心:
1、作者提到的“绝大多数人”或“典型的杀人犯”是个什么概念?是否意味着剩下来的那“少数人”当中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杀人犯出于一时冲动而枪杀了自己的亲人?
2、“枪支持有者”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主张枪支管制的人竭力推动禁持某些特种枪支,而这一部分人持有的正是这些特种枪支?
3、文中引用的几个研究到底有多大说服力?作者提供的研究样本是不是很充分,是不是随机抽取的,是不是涵盖了不同人群?
4、有没有什么枪支管制的潜在好处文中没有提及?有没有和作者观点相左的重要研究成果作者略过不提?
5、每年有多少人死于手枪之下,而实行手枪管制的话这些人可能根本就不会枉死?
淘金式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能与互动,即作者和读者、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展开对话。在阅读时采取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自己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帮助学习和记忆,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可以在阅读完书籍后试着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阅读的主题是什么?讨论了什么问题?就上面的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让我产生这些说法和想法的理由是什么?应该明白我为什么接受或不接受作者的论据?
其次,怎样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得依赖于大量的练习,书中列举了一些关键性问题,如下图:
对图中的每个问题作者都用一个章节来详细解释,务必使读者清楚,学会批判性思考要注意哪些问题?平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慢慢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思维方式的练习,可以运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
要想在知识的河流里淘出智慧的金子,你的淘金盘里首先得有点东西供你掂量才行。要评判辩论,分辨是非,我们还得有点知识,也就是有点儿可以信赖的见解才行。
分辨是非,不仅需要有独到的见解,还需要我们去积极思考,而思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更精神,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不时锻炼自己,耐心倾听那些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的论证。
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独到见解的人,在听取不同意见的时候,要有包容的心态,不带成见,客观地评价,这样考虑问题才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