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候经常念这样一首童谣:“星期天的早晨大雪白茫茫,拾破烂的老人排成一行行,警察一指挥,到了垃圾堆,破鞋破袜满天飞。”那时候经常这样念,却没有见到过排成一行行拾破烂的老人。不过现在,这样的场景却经常看到,小区里拾荒的老人真的可以排成一行行了。
每次下楼扔垃圾,蹲守在垃圾桶旁边的老人,警惕地看着你手里的袋子,看有没有纸箱子、瓶子之类可以回收的。如果有,他们就会担任起帮你扔垃圾的重任。蹲守的人是不固定的,而且竞争还很激烈,有时候手里拎着好几个纸箱子,没出楼门就被人截胡了。
提到捡破烂,我们都会联想到家境贫寒,贴补家用之类的词语。但小区里的住户大多都是稳定住户,最起码都是有车有房的,应该不至于沦落到靠老人拾荒来贴补家用的。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拾荒老人呢?
01 拾荒老人:北漂带娃,兼职拾荒
这些老人大多都是北漂,原因大家都能想到,来帮子女带孩子。有爷爷奶奶,也有姥姥姥爷,还有个别的姨奶奶姨姥姥,为了让家里的孩子安心工作,他们不远百里千里来到大城市,承担起照顾孙辈的责任。
老年开始的北漂生涯
在孩子们上班之后,他们负责照顾孙辈的衣食住行,操持家务,在孙辈上幼儿园之前,他们每天都很充实,收拾家、做饭、陪孩子玩、给孩子做辅食、哄孩子睡觉、带孩子遛弯,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一旦孩子上了幼儿园,他们就有了大把空余时间,一时也不知道做些什么。虽然老年人的娱乐生活很丰富,太极队广场舞队合唱团的,但有很多老人,虽然在城市里已经生活了好几年,依然很难融入。
主业带娃,兼职拾荒
突然闲下来的时间让他们无所适从,各种机缘巧合吧,等他们接触拾荒之后,他们发现了打发时间的好方法,不但可以过得充实,还能卖钱贴补家用,基本没什么就业门槛,多劳多得,还不用看人脸色,简直是一举多得。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拾荒大军,而且拾荒还上瘾,他们有了自己的圈子,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还能发挥余热,赚点买菜钱,利用白天的空余时间在各个垃圾桶搜罗,也不影响做饭接送孩子。他们彷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开始工作,孩子幼儿园即将放学的时候收工。
拾荒并不是他们用来谋生的手段,而是他们打发时间的工具,是他们实现自己价值的工具。这样一来,老人的生活确实变得丰富了,但随之变得丰富的,还有本就存在的家庭矛盾。
02 隔代育儿的家庭,矛盾重重
先不提老人拾荒的问题,在隔代育儿的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就已经能拍几百部电视剧了。家庭矛盾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习惯,一是育儿观念。
先说生活习惯的不同
年轻人和老人,媳妇和婆婆,就是儿子和亲妈的生活习惯也不相同。
朋友聚会时,有个永恒的话题就是吐槽婆婆。勤劳的婆婆被吐槽管得宽,管得少的婆婆被吐槽没心没肺,帮不了忙还添乱;爱干净的婆婆被吐槽有洁癖,不爱打扫卫生的婆婆被吐槽脏乱差。
作为女人,生活习惯的不同,还可以互相适应,互相协调,但是作为妈妈,育儿观念的不同就很难能心平气和的去探讨,稍不留神就会剑拔弩张。
育儿观念的不同
有的老人能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按照新理念去带孩子,育儿观念上的冲突就会少很多。有的老人觉得自己经验丰富,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带孩子,不肯接受新的理念,导致家庭育儿冲突不断。
在摸爬滚打的磨合中终于度过了前三年,孩子也送到了幼儿园,看起来家庭也归于平静。但这种平静,很快被老人加入拾荒大队打破了。
老人“再就业”引发的新矛盾
老人加入拾荒大队,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出去翻垃圾桶,卫生如何保证;左邻右舍都知道了,面子要不要;破瓶子破罐子破纸箱子,什么都往家里捡,家里成了垃圾中转站,家里的卫生乱糟糟;接送孩子的路上发现了宝贝,眼睛放光,愣是先把宝贝拉回家,才送孩子去学校……
很多的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矛盾争吵不断,到最后演变成冷暴力,基本上不交流,都是为了孩子在凑合生活。
对很多家庭来说,夫妻双方都是上班族,没有时间和精力接送孩子,而且随着老人岁数的增长,身体也越来越吃不消,他们也只能继续跟着子女北漂。
03 三世同堂,如何减少家庭矛盾
怎样才能减少家庭中的矛盾,也让老人能够轻松愉快的度过晚年时光,成为很多中年北漂的难题。
互相尊重,掌握分寸
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改变也是很难的, 就算是改变,也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家庭成员间和谐相处,要能够换位思考,互相尊重,掌握分寸。
生活习惯上做到完全的吻合是绝对不可能的,双方都要在彼此适应的过程中不断磨合,最后达成一种和谐的氛围,最起码是表面的和谐。
拿拾荒老人举例,如果老人觉得拾荒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做子女的不能强迫老人,但可以和老人约法三章。比如,废品不能带回家,不能堆在楼道里影响公共安全,回家之后要洗手消毒等,坦诚的和老人沟通,告诉他们你的顾虑,老人也会顾念孩子的要求,不会触碰各自的底线。
合理期望,明确需求
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指出,不切实际的期望,是造成那些不必要的焦虑感的原因。所以,不管和谁相处,我们都要有合理的期望,而且要明确自己的需求。
对需要父母帮忙带孩子的人来说,要明确自己的需求,结合父母的受教育情况,生活背景等对父母的行为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比如,父母文化水平有限,一直在农村生活,就不要期望他们育儿经验丰富,育儿理念先进,熟读各种育儿经典,家家务活样样精通,做饭美味可口,说话善解人意。符合这样期望的人,只能是在梦里.
父母肯定比不上育儿嫂专业,选择让父母来帮忙,是因为父母不会虐待孩子,会全身心对孩子好,能让孩子生活在有爱的氛围中。因此,对父母报有合理的期望,能实现最重要的需求,就够了。
其实我们让父母帮忙带孩子的初衷是担心孩子被虐待,找靠得住的人来看护孩子。至于其他的方面是带孩子之外的附赠条件,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毕竟不是最主要的期望。
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
明确自己最主要的期望和需求之后,和老人相处的过程就会变得融洽的多。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的荒谬和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
生活的确很混乱,但能在混乱的生活中抽丝剥茧,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才能掌握生活的真谛。问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其实很多时候看起来无奈的选择,却是你真正想要的。主动选择和被动接受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问儿媳妇儿,愿不愿意和婆婆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我想大部分人会回答不愿意。那现在就冷静的分析,如果没有婆婆带孩子,能不能兼顾工作和家庭?如果不能兼顾,在工作和家庭的天平中你会选择哪一端?往往经过分析之后你就会发现这样,既能有自己的事业,还能下班后照顾孩子,对你来说真的是最好的结果。
如果你把这种现状看成是无奈,生活就会充满愁苦,如果你确定了这是对你来说最好的结果,你的心中就会充满阳光,积极向上。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管是生活习惯的差异,观念的冲突,还是婆媳之间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就算讲上三天三夜,就算包青天在世也无法理出头绪。
《小狗钱钱》说,越把精力放在疼痛上就会越疼,谈论疼痛就像给植物施肥一样。与其在家和婆婆争论厨房用抹布好还是用湿纸巾好,不如把家里鸡毛蒜皮的事都放下,带孩子去拥抱大自然,去看看博物馆。
婆婆说抹布好,那就让她用抹布,你觉得湿巾好那就用湿巾。既然注定是无解的难题,那就抬起头,眼睛望着前方,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