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地区在甘肃管辖的范围最大,我们此行并没有进入酒泉市区,而是前往酒泉地区的瓜州锁阳城。
去往瓜州的路上,一个卖瓜的摊子都没遇到,看来没口福吃到名扬天下的瓜州甜瓜了。不幸运的事情还有,y说,这种好天气也许会遇上海市蜃楼,当时那个兴奋劲啊,谁知还是没有眼福看到。不过,幸好可以看到锁阳城和锁阳,据说看锁阳城受风沙影响挺大的,有时候也不能进入参观。汽车经过三危山的时候,我又兴奋了起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古诗为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据有些专家考证,此诗里的孤城就是锁阳城,当然还有其他地方的说法。但这首诗本来就存在争议,诗歌中涉及的地名,有青海湖、祁连山、孤城、玉门关、楼兰,今天看来涉及青海、甘肃、新疆三个省份,地域之辽阔,不是用肉眼可以看得到的这古诗是利用了空间的辽远、壮阔,来表现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借景色来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危急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所以说孤城是指锁阳城也是极有可能的。
其实,诗句里提及的孤城是不是锁阳城,这对于我来说意义并不重要。现在呈现在我眼前的是满目苍夷。锁阳城曾经是河西走廊上的一重镇,锁阳城在汉代是敦煌郡冥安县治所,西晋为晋昌县,隋为常乐县,唐为瓜州郡。后历经战乱,明王室闭关后遭废弃。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片茫茫的遗址了,这片废城在岁月的变迁中不断被沙漠和隔壁侵蚀。仔细看下地面,果然洒满了满地的瓷片、琉璃、瓦当。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碎片已经和土地成为了一体,深深镶嵌于土地之中。
然而,我们今天还可以从遗址中推测当年的繁华景象。因为他具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根据讲解的说法,周围汉唐时期的古渠道分南、北、中三条主渠,东西贯通,南北相连,总长度达百余公里,其间,支渠、毛渠、斗渠及古农垦区大片弃耕地交错相连,到今天我们依然依稀可辨,这对于研究中国隋唐时期的军事、农业、城市形制以及当地的生态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惜我这方面的知识尚且缺乏,一下子看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只待日后再细细对照资料体会了。
我们跟着讲解走到了一片土塔林,讲解说这被当地人称为“塔儿寺”。据史料记载,塔儿寺是唐、五代及宋元时瓜州地方官员及百姓进行祭祀的宗教活动场所。塔儿寺现存只有遗址一处,是用土坯衬砌的大塔和五座小塔,塔原为白色,如今石灰剥落,露出了里面的砖块、泥块,面目全非。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高僧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路过瓜州,在此讲经说法半月有余。
我除了看到烽火台、土堡等建筑,还发现了锁阳城周边标注出一片墓葬群,从资料上得知这里的古墓葬东西绵延数十公里,现已查明的汉、唐、魏、晋时期古墓葬约四千余座,是河西地区规模最大、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古墓区之一。我在想,这应该多为戍边战士的墓葬吧?戍边的战士也许就是在这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这一辈子没法再回到长安,再回到家乡。不知家中可否有那白发苍苍的父母,望穿秋水的娘子,他们的感情只能通过一封家书、一件寒衣来传递。看到这里,我突然对古诗上描写的捣寒衣、千里寄寒衣的意象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个意象曾经在我的论文里也有提过,但是当时的视觉都是从身居城市的女性形象出发,也就是寄寒衣的出发地,而这里,则是寄寒衣的目的地。若是女子知道良人身处这一片戈壁荒漠之中,心中的担忧更是与日俱增。
关于锁阳城的传说,最出名的莫过于锁阳了。锁阳城原名叫苦峪城,唐代名将薛仁贵奉命西征,在苦峪城中了埋伏,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围困在城中。唐军虽然多次冲击,仍然冲不出重围,只能固守苦峪城。一天天过去了,城中粮草快要断绝,老将程咬金杀开一条血路去长安搬救兵,薛仁贵则号召将士节衣缩食,并亲自带人挖草根树皮充饥,以待援兵。有一天,薛仁贵发现城周围田地里生长的一种植物和红萝卜一样,名叫锁阳,可以食用,便命令将士挖出来充饥。这苦峪城遍地都有锁阳,将士们挖吃锁阳一直坚持到程咬金救兵到来,解了围困之苦。以后为纪念锁阳解救全军性命一事,就把苦峪城改为锁阳城。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沙漠中的地面冒出不少可爱的锁阳。我摸了一下锁阳,发现其根部紧紧锁于沙漠之中,非常依恋,这锁阳似乎已经与古城遗址合为一体。
我登城远眺,发现锁阳城地处大漠深处,南面是荒漠一片,可以看到远处祁连山连绵起伏;北面远处有绿洲,一片绿色的田野生机勃勃;西面则是广阔的草原。近处还有骆驼刺和开着紫色花朵的红柳。站在这古城遗址中,可以感受到天地广阔,美好的塞外风光一览无遗,只是历史毕竟远去了,古城也只剩下遗址,没有了昔日的繁华和喧嚣。
离开的时候经过破城子,真是一座破城子,相比起锁阳城来,破城子只剩下一些围墙的夯土,简直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了。相比史料记载的常乐城,我觉得这里原来更像是一个兵站或者驿站,在丝绸之路上,这样的古城遗址太多了,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地消失、风化,最后,在史书上只剩下文字的记载或者发黄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