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沛沛 洛阳 焦点讲师班三期 坚持原创分享第258天
焦点中有句话叫做:关系大于方式,方式大于内容。听上去很好理解,做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
最近觉察了很多生活中的对话:
睡觉前,我说:把电褥子再开会一会儿。老公问:你能记住把电褥子关了吗?此时,我就有情绪了,不耐烦搭理他,脱口而出一句:你觉得我能记住不?于是,他也有火气了,“不知一点好歹,我是怕你睡着了忘关了!”
在这组对话中,他要表达的是关爱,而我听到的是质疑,我还来不及思考是否有其他内容在就自动化地呛了回去。
反思自身,我会不会也有很多这样的表达呢?我刻意地听了听我的日常表达,发现有这样一个通病:喜欢用反问句,感叹句。同样的一句话用反问句,感叹句给人的感觉就变了味。还是刚才的那句话,如果他说:睡觉前记得关了。我想沟通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这只是众多生活事件中的冰山一角,然而却很能暴露我们的潜意识自动化模式。我们在用反问句、否定句、感叹句、祈使句表达肯定句可以表达的内容时加强了语气,控制了对话的方向,其实是在强化自我的存在感。内心极其渺小脆弱,以至于说一句话都妄图施加控制。
那么说回先前的话题:关系大于方式,方式大于内容。我们要表达的内容很重要,但却没有正确地去表达重要,我们正确地去表达很重要,但却没有建立良好的关系重要。
在亲子关系中,这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父母作为养育者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于是可以厉声厉色地批评、教育、训斥、指导孩子,孩子小的时候无能为力,只好选择忍气吞声,压抑自己。当他们积攒了足够的能量终于开始叛逆了,不听话了,爆发了,此时家长就手足无措了。于是,我们开始感叹:千辛万苦养了个白眼狼。然而,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你的好心不一定用对了方式,又或者在关系中忘记了尊重二字。
模式不变,我们的遭遇就不会变。貌似经历了一件又一件事,却不过是重复着轮回罢了。活明白了,就要走出来。有觉知的活着,我又领会了一层。
2018.02.04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