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部电影——《房间》,觉得挺有感触的,其中传达的一些东西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有一些指导,所以决定借着这个电影说说自己的一些思考。
电影从Jack的五岁生日开始,妈妈和Jack在房间里一起制作了一个生日蛋糕,没有蜡烛,但还是过完了生日。后面的日子,Jack和妈妈一直呆在这个房间里,好像他们并不知道房间外面的广袤世界是什么样的。原来,妈妈被一个老男人非法拘禁长达7年,在被关的第二个年头,妈妈产下了老男人的儿子Jack,并接着被关了5年。
妈妈没有告诉Jack事情的真相。她一直骗Jack说世界只有房间这么大,电视上人物的影像都是假的,而房间中母子俩赖以生存的食物都是那个老男人通过魔法变出来。以至于在他5岁生日之后的某天,妈妈决定告诉他真相的时候,小Jack坚信妈妈是在骗自己,世界就应该只有这么大。
后来,妈妈骗那个老男人说Jack重病死去了,这才让Jack来到了外面的世界,自己也在警察的搜寻下得救了。
电影的后半部分讲述了母子二人重新融入世界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Jack终于适应了外面的生活,也剪掉了在房间里一直留着的长发,看起来真正像一个男孩子了。
有意思的一个桥段是,适应了短发的Jack突然要求回到房间里面看一看。在房间里,Jack要求妈妈关上门,他觉得这样才是房间。
房间里的很多东西都不见了,它们被警方带走当证物去了。Jack遗憾地和房间里的桌子椅子告别:再见桌子,再见椅子,再见衣柜。。。
这部电影可以从很多角度解读,自由的重要性,人总对熟悉的东西有眷恋,种种。我想说的是,生活中,对于很多人来说,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其实很小,就像赵本山的小品说的:这个小盒儿才是你真正的家啊!
是的,我们每个人一生要经历很多个空间,有些热爱旅行的人,能把自己的足迹留在世界的很多个角落。但在那些环境下,你的心是紧张的,就好像一只缩着头的乌龟,你虽然主观上愿意去感受,愿意去经历,但心是关闭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年后你回忆一次旅行的时候,只能记起少数和你已有经历产生共鸣的画面,所以只能通过照片来帮助你回忆。
记得之前看过一张长图,用漫画的形式诠释内向的人。大概意思是,内向的人在自己周围的空间设置了一层保护膜,任何突破这层保护膜的东西都会让自己“掉血”,所以在闲暇的时候,他们更喜欢自己一个人读读书,看看电视,让自己回回血,修复一下那层保护膜。而在外向人看来,他们就是不愿意和外界交流,其实他们只是不想那些不能进到心里的东西弄得自己身心俱疲。
一句“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说出了多少渴望自由的心声。但他们从没思考过,对自己来说,真正的自由到底是什么。
大部分人的想法是,世界上那么多景色,那么多文化,如果不看看,这辈子活的多没劲啊。其实对一部分人来说,看是看了,忘也忘了。我就曾经试过在旅游的时候尽量不拍照片,免得落入拍完照片就走的俗套,尽量去感受自然。结果是旅行的效果并没有因为主观的意愿而改变,该忘得还是忘了。
就像上文说的,你的心是关闭着的,那么多新奇的东西没有和自己产生共鸣。反而让自己很“掉血”。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躯体走向了多远,而在于心在那个小盒儿里生活的是否舒适。
影片情节设置巧妙的地方在于,妈妈在Jack小的时候没有告诉他事情的真相,这就让小小的Jack成为了一面天然的镜子,在他的映射下,人类得以观察自己,看清自己。
每个人在诞生之初就生活在这个人类的大群体中,正因如此,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它看起来那么理所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