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零钱罐,零钱罐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把日子过得细水长流。小小的罐子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秘密和回忆。
存钱这件事对于我的童年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零钱罐前前后后也换了好多个,直到这原本个人财富的象征,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甚至显得碍手碍脚的器物,然后被抛弃被遗忘在某个角落。抽屉里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硬币,就像散落的回忆,偶尔收拾起来,才发现堆积了那么多。
小时候自己收集过硬币,就像集邮一样,按年份一枚一枚的收集。2000年以前的硬币数量在当时还是很多的,不像现在已经很少碰到了。最难收集的是1996年的,那些年一共也就收集过2枚,再往前的几年也比较少。经常会翻母亲的口袋,看看有没有年份早一些的硬币。家里去小卖部买东西跑腿的活儿也一并承担,就是为了能让老板找零时多找我几枚硬币。为此还被母亲数落过,家里全是零钱。
除了收集硬币的癖好,攒钱买书买画册也是重要的事情。这一点倒是和一些孩子小时候喜欢买玩具不同。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家中玩具一直不怎么缺,而且自己确实对玩具不是很感兴趣。倒是小人书买了一堆。印象深刻的有一次买到一本格列佛游记,当时大概刚进幼儿园。但是得益于母亲早期的教育,拼音和一些简单的汉字还是识得的。这种插画和文字组合的小人书看起来也是津津有味,翻来覆去看了好多次。最后连封面都不见了。
到了高中以后攒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走得更远,为了旅行。这个愿望倒是后来进了大学才实现。
有一次楼下有小贩过来卖水果,母亲身上没有零钱,从我抽屉里拿了几个,很不幸的是最难收集的几个硬币几乎丢了一半,等我发现时为时已晚。自此就没有收藏硬币的爱好了。母亲为此自责了好久。
亲戚家有个妹妹,家在农村,兄弟姐妹好几个,年龄和我差不了几岁。她有个很大很大的金元宝,里面专门用来放自己的零钱。每次见到那只大大的金元宝我都要拿来看看,顺便把自己身上的硬币都“交易”给她,里面的硬币也是不断在增加。前些年见到时,硬币已经满了,全是一元的,大概有三五百个。妹妹说她当年攒钱其实没什么目的,就是因为家里穷,也不想买什么。如今上了大学,家里情况好多了,可这些年攒下钱的这些零钱一直没动过,倒是成了自己童年的见证。
每每想到这事都会觉得心酸。乡下的孩子不比城里的,我也在乡下待过好多年。农村的孩子,在我小的时候,农村普遍还是很穷的,我待得爷爷奶奶家还算是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状况已经比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要好得多。
即便如此,当年农村人家一个月大概才能吃上一顿荤。其实,大多数人不知道,直到2006年,国家才取消农业税。到今天不过才10年有余。当年,计划生育严查,但是农村人养儿防老观念众,极少人家是一个孩子,多数是两个,多的四五个的很常见。为此还出现了“跑风”这一说法。简单而言,就是离开家,到亲戚家或者流浪到其他地方,就为多生一个孩子。若是留在家里生下来,当年为此被罚的倾家荡产,连房子都被拆了的比比皆是。
对于超生的农村家庭,本来就已家徒四壁,一年到头还要交税,早已苦不堪言。这儿还涉及到东部地区人口密集,我了解到的爷爷奶奶家的村庄,人均耕地在三亩左右,耕地二十年三十年变动一次,期间每户的耕地数不变。即便村上重新分地,超生的孩子一般上不了户口,也就是所谓的黑户,名下是分不到土地的。嫁出去的女孩也是分不到土地的。种种情况算下来,家庭人均可能只有一亩地左右,温饱都成问题。农业税当年普遍在15个点左右。加上当年科技落后,完全靠天吃饭,遇上收成不好的年份,有些人家甚至要出门讨饭去。
所以说,有些人对农村有歧视,真的是素质极低。中国的八九亿农民当年为工业化发展作出了牺牲,而今也在为城市化牺牲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诚然,许多农村人存在这样那样的陋习。但是造成这种情况的恰恰是国家的政策选择。当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显然不会轮到这八九亿的农民。一个群体的素质和经济是息息相关的。最简单的例子,前些年中国人出国旅游往往被打上低素质,像极了一群暴发户。我想这些出国旅游的应该都是城里人。所以,有些人的做法正印证了一个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若是能明白我上述所写的内容,想必也能理解农村孩子攒钱的不易,以及心中的执念。虽然当下可能已经变化了许多,也不似我文中所写的这般情形,但是他们在国家的社会分层中,所处的地位没变。
文章写到这儿倒有些不伦不类,其实原本确实没打算涉及太多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既然写了也就不去删改,该天再重新编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