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一座山,却以楼名之,真也奇怪。听说望海楼的秋色美,于是驱车前往。一路上,荠麦青青,树上却是斑斓秋色,看着山近了,近了,却似乎一直在远方。
山脚下,玉米秸都树在地里,堆成一座座秸秆的小山,泄露着已经颗粒归仓粮满囤的秘密。玉米茬也都还在地里,像摁在大地上的一粒粒图钉,钉住了大地这幅风景画。
车继续沿着曲折崎岖的小道往里开,慢慢就到了山里了。山不甚高,然而重叠繁复,像一把巨大的打开的折扇,画了水墨山水。
深秋的山,比其他季节的都美。秋天是胸有成竹的画师,端着她的调色板,慢慢地调墨,慢慢 地涂色,那色彩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秋天就当真盛装站在你的面前。
就说同一棵树吧,叶子也是从外到内渐次涂色,淡黄,鹅黄,深黄,橙黄。那些花草树木,种类不同,颜色各异。
枫树、橡树和椿树的叶子一场秋风就开始燃烧,此时烈焰腾空,霜叶红于二月花。
杨树、梧桐,栗子树、银杏的叶子,却都像扑了一层金粉,金光闪闪,雍容华贵。
松树、柏树和冬青,依然不屈不挠地青葱着,一年四季,过不完的青葱岁月。
不禁想起李煜的词《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秋山深处走,移步换景,每一处都是深秋,每一脚都踩疼了秋天,可是每一处的秋山又景色各异。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蓝天白云映衬着这色彩缤纷的秋山。山脚下竟有明镜似的一面湖泊,湖上又有红砖青瓦石凳石桌的一座亭子,坐在亭子间看山看水,流连忘返。
转角处又遇到茅屋一椽,四面透风恰可四面观景,屋内摆设,桌凳摆设俱为原木,更增沧桑感。
我家钓鱼的提议登山,目标望海楼主峰,儿子积极响应,我却有些迟疑,担心我这柔弱的身板恐怕难以登顶。
在那爷俩的鼓励和怂恿下,只好试试。以前去风景名胜之地爬山,都是有阶梯有扶手甚至索道的。此处山虽不甚高,而人迹罕至,除了山石土木,什么也没有,满地落叶脚下擦滑,更增加了攀登难度。
那爷俩一前一后,或一左一右,紧跟在我身边,给予引领或保护。林中发现很多叫不上名字的花草和果实,美艳绝伦,装点深秋。
仰面看天,各种树梢交接蔽日,以蓝天为底色,半空里涂着水粉油画,五彩斑斓。人在画中游,一转身都怕打翻了调色板。
刚登山的时候还好,山坡也是平缓的。过了半山腰,全是陡峭的岩石。我一脚踩空,滑了一跤,还好又被大石绊住,没有滑下去。自己吓了一跳,那爷俩紧张一番。
待爬到山顶,满头满脸的汗,是累一的,也是吓的。钓鱼的说,这回知道好好锻炼身体了吧。儿子也很高兴,指给我看远处的美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处的景致,竟然是从未见过的美。一见惊艳,再见倾城。那层层叠叠的像云,却又不是云,竟是白练般的河水。一道青山一练白水,一练白水一道青山,大自然鬼斧神工就这么周到的布置着。
下山的时候,容易得多了。散养在山间林下的草鸡不惊奇,一群丹顶长颈白鹅在山中树林里悠然散步,却让人暗暗纳罕。
归程,到逍遥居歇脚。看亭子周围各色小花怒放,亭子间有石磨一磐,就此做了桌凳。逍遥居畔逍遥游,却也是人生美事。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此刻,于我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