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了”
“要是我还年轻”
……
这是一些二十多岁的人会慢慢习惯说出口的话。
这些话的潜台词,不是说我真的老了,而是说我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了。
你担心如果毕了业不考个老师做个公务员,不谋个安稳的正式的工作,你会被接下来的毕业生拍在沙滩上而后淹没掉,况且毕业生一年一茬茬,这个后果你承担不了。
你担心的都对。
当你坐在办公室里,喝着热茶刷着微博,跟同事聊着了无新意的八卦,互相推送哪家淘宝店物美价廉时,现在这个季节,你会不会偶尔抬头看着窗外渐黄的树叶,你会不会想起尘埃落定前的日子?
你不会想回到过去,也不会过度地沉迷于它,但将现在与过去的期待相比,你会不会有些不甘心?这里不聊哪个选择好,因为你改不改变坚不坚持也不是打针鸡血就可成行的。
我们来聊另外一种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需要我们做一个假设,时间是径直朝着一个方向不断走着,这是一直以来的真理,但是没有人知道方向的尽头是什么,是九九归一越来越单一?还是纷繁复杂越来越难以理清?这里假设时间是从复杂到单一的,最终我们都会收缩成为一个点。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能说刚出生的婴儿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赤条条的来到这个人世,手中紧握着无限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在父母帮他选择如何早教就开始越来越小,接下来,命运不断地给他选择,在每一份选择里他会放弃一部分自己,直到最后剩下一个单一枯燥乏味的老年人。
生命是一个逐渐往回收的过程,直到最后我们自缚成一只蚕蛹,再次回归尘土,但是越来越年长的我们却以为生命是不断地在附加内容,致使自己身上的重担越来越重。
其实不是的,越来越重的不是生命,而是我们给生命附加的意义。比如,年少时选择中考后要去的学校,可能是因为喜欢的人在那所中学,再大一些选择要去的大学是想为自己博一个好未来,大学毕业后选择要常驻的城市和从事的职业是想有一个早日就可以安定下来的生活。
除了强加给生命的意义外,还有我们越来越承担不起失去每一个可能性的后果,比如选择了早日安定的工作,就会错失一段迷茫漂泊的奋斗岁月,也就失去了误打误撞就靠近梦想的机会,反之,就会丧失掉早日安定下来的生活而日日奔波如履薄冰,同时还要面临梦想与现实鸡飞蛋打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使得我们将原本越来越简单的生命复杂化。
随着我们越来越年长,拥有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少,它们像是少女脸上的胶原蛋白,忽然有一天照相时就没了往日的活力,我们是如何丧失了原本可上天入地的可能性呢?
因为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在一种叫做“线性思维”的影响下,所以早早的规避掉了很多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努力。
而我对你包括我自己唯一的祝福就是跳出线性思维,我想让你尝试更多,为自己的人生路挖出很多可能性的出口。
线性思维是这样,对一个变量的稳定投入总会对另一个变量的产出产生影响。拿学习来举例,我们都认为预期的结果和学习程度有成比例的关系,如果没有丝毫进展,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很少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有人花一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却无任何收获,但吊轨的是,只要不对这种一无所获的结果而失望而放弃,某种成果会突然冒出来。而这突然有了结果的原因,即我们是用线性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却用非线性的思维来运转。
线性思维是想要掌握这个世界的心理作祟,是柏拉图的浪漫主义;而非线性思维是无论做何努力,我们也只能窥见这世间的冰山一角,是残酷的现实法则。因为我们的线性思维,认为自己卯着劲死磕一件事,比如三四年去考去一个公务职位,就一定会有考取之后的高枕无忧;因为世界运转的非线性,可能我们无论做何种努力,想要的结果就是没有如期而至。
所以为何不改变一下思维?即我们的人生不是一眼可以看到头的直肠子,它是九曲十八弯还带有各种路障的小道,请也时常去不同的小道里溜溜弯,就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同样因为世界非线性思维的真实和人类线性思维的局限,我们在选择过程中,会觉得越来越困难,表象是我们以为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了一个最优项,其实是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其他可能性的放弃,已经早日帮我们定下了这一条路,这时也只是走向了那条不得不走的路而已。
以前我常常后悔很多道理懂得太迟,如果早点知道也不至于起步这么晚,包括做了老师之后,也常常想把自己的遗憾告诉学生好让他们规避掉。当时我不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们所经历的造就了我们,会让人们有这样那样的选择,从而成为如今的自己,永远没有“如果当初……就好了”。
请给我们不得不走的路铺就更多有利的因素,让我们不再是“痛苦但没得选”,而是欣欣然笃定地走上自己开辟出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