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先生所著《逝者如斯集》于我而言,实在是一本令我的灵魂获益良多的好书。书中多是先生对死生师友的纪念性的文字,而“辑一”则是先生对涉及自己的一些人或事的叙述。读罢此书,对于昔日那些德高望重的诸位先生的景仰又深深的加重了许多。
我读书目的有三,一为求得文字之乐趣;二为求识,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三为求智,启迪智慧,了解宇宙人生。卡夫卡曾说过“我们只该读会咬痛、螫刺心灵的书。书如果不能让人有如棒喝般震撼,何必浪费时间去读。”大师的话要求甚高,恐我现今还不能做到,不过对我而言,对所读之书的挑选也还算是严格,如果一本书不符合我上述的三点,我是不会买不会读的。
罗家伦先生这本《逝者如斯集》虽只有190页,但给我的触动却是真的像卡夫卡所说的有如螫刺般的感觉,是一本令我灵魂感受到震撼的好书。
罗家伦先生是“五四运动”的健将,《新潮》的发起人之一,是国立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国立中央大学扩建和抗战时期迁校的主持者,历任国民党政府各部委要职。先生不仅才学闻名于当时,而且先生的胆识和见识更是非常人所能及,更对朋友有一番深深的情谊。读先生文章,思绪与心情随着先生的文字不断游走,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见到了那个时代的很多人、很多事。
先生在任职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有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其一为“有学问的人,要有‘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心胸;要有‘珠藏川自媚,玉蕴山含辉’的仪容,处人接物,才能受人尊敬。”其二为“我希望学生不在运动场就在实验室和图书馆。我只希望学生除晚上睡觉外不在宿舍。”这第一句话为读书人提出了高标的要求和准则。读书之人或是做学问的人,大多是彼此相轻的多,总觉得自己的东西比别人的好,又或如自己学问确实蛮不错从而始终固执己见。更有甚者,某些一知半解之人,到处露才扬己,不知天高地厚者比比皆是。记得前几日我一朋友,与我聊天说某君劝他多学国学,言道学习国学可以使人自信、自强。且不论某君之语对错,我朋友和他谈起梁漱溟先生所著《人心与人生》以为如何之时,某君言道从不看不入流的书。我不知此君是否真的认识到何为国学,是否真的领略到国学的核心和精神,甚至我更怀疑此君是否知道梁漱溟先生为何许人也。其大言不惭之态,实令我哭笑不得。罗家伦先生的第二句话说出了自己办学的志向,一所大学,如果能让学生着迷于实验室和图书馆,这该是怎样优秀的一所学校啊!学校的学生若能沉醉于图书馆和实验室,这又是何等优异的学生啊!我们现今的大学,有哪一所院校做到了有如此之景呢?
在《炸弹下长大的中央大学》一文中,结尾的一段话令我思绪万千,先生写到“民国二十一年我到中大就职的时候,常以十九世纪初叶柏林大学所负的责任来互相砥砺;至今回想,去这理想还不知有多远。我当时并且以找着对手来抗日的理论,勉励学生。我认为敌人的称强,不是一方面,而是多方面促成的。我们抗日不只是我国的兵找着敌人的兵来抗,而且,要我国的农找着敌人的农来抗,商找着敌人的商来抗,学校找着敌人的学校来抗。所以中央大学抗日的对象,就是敌人的东京帝国大学。我们现在不应该问我们忠勇的将士,抵抗得过敌人残暴的军队与否,我们现在应该问我们的科学与一般学术,抵抗得过敌人的科学和一般学术与否。我们希望我们以科学与一般学术,压倒敌人,就是我们的空军强大到轰炸东京的时候,我也不希望他轰炸东京帝国大学,像他们对付我们一般。我认清敌人可以轰炸的是我们的物质,炸不毁的是我们的意志!炸的毁的是我们建设的结果,炸不毁的是我们建设的经验。”这是怎样的真知灼见和心胸气度啊!而且先生这句话在1948年果然实现了,中央大学成为亚洲第一的一所大学。可再看看现在又是什么状况呢?南京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在全球高校排名远在百名之外,而东京大学(原东京帝国大学)无论从哪方面排名都在全球高校前二十名之内。我们的国家、我们搞教育建设的人难道就不觉得愧对先人吗?难道内心就没有一点点的羞耻感吗?是庶子无能还是这些搞教育建设的人心中早已忘记了自己身上担负的使命与责任,眼睛里、脑子里除了权、钱二字就没有别的能再装进去了吧!这岂不是国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也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悲哀呢?
在纪念国民英雄黄兴克强的文章中,先生说“他是豪士,是英雄,是开国元勋,但是他更是有中国文化根底的读书人。他是‘士’,这个士便是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士。这个士也就是孟子所谓‘豪杰之士’!”先生称黄克强先生为“士”,这真的是愧煞了现今很多读书人。若克强先生为“士”,试问当今天下能称为“士”者有几人欤?在克强先生面前,现今很多甚至是绝大多数读书人只能称为匹夫耳!记得汪曾祺其子称自己老爸为“士”,试问之,果真可称为“士”乎?伟大的人格才能造就伟大的作品,其人格可称得上“伟大”二字?莫说伟大二字,就连“士可杀不可辱”都未曾做到吧?
在纪念好友傅斯年的文章中,有一段话让我热泪盈眶,几近涕零。“孟真死后的第二天的下午,我到他家里。大彩方才由极乐殡仪馆为他换好衣服回家,她忍不住痛哭。她说‘我在殡仪馆不敢哭,恐怕他听见!’这话我们听了,真是心如针刺,朋友们又是全体掉泪了。……”一个女人,在自己的心爱的男人的尸体前,强忍住痛不欲生的悲痛而不哭出声,就怕那个心爱的男人听到这哭声,这是怎样的一种爱恋,怎样的一种感情,怎样的一种哀痛,又是怎样的一种怜爱啊!这种忍住自己的泪水不去释放出来的感情,比那种我们所见的“干打雷不下雨”的眼泪不是要珍贵千倍万倍吗!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恋只有到了至深至及之时才会有这样的一种心境啊!
至于罗家伦先生对其他师友的纪念性的文章,每一篇读来都让人动容不已。内心都感受到了他那份感情的真挚。只有内心纯洁无私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文字。先生的文章皆是发自肺腑,读起来或是悲痛万分,或是慷慨激昂,亦或是抚案称绝,唏嘘不已。
先生的感情是真的,先生的文字是真的,而先生的人格亦是伟大的。从先生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罗家伦,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罗家伦,我们看到了民国那个时代一批同样伟大崇高的身影。只有那个时代像先生这样的读书人,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楷模。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