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也喜欢摘掉眼镜看人。人的脸庞,都变得柔和、美丽、笑容可掬。——太宰治《女生徒》
单向历说,今天——“宜朦胧”。看得真切是能力,选择朦胧是境界。
苏格拉底说,世上最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对己,我们是清晰一点好还是朦胧一些妙呢?
02
DD分享了一个视频,是关于黄执中讲座的一个片段“重新认识自己”,6个问题思考了一下还是有点意思的,来看一下吧。
1.当大家初次见到你时,一般会对你有什么印象?
2.你童年最大的恐惧是什么?(那件事对你的感觉)
3.你觉得自己性格中,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4.你非常羡慕别人身上拥有但自己不具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5.你总是不断因为性格中的什么特点陷入麻烦?
6.你特别讨厌其他人身上什么性格特质?
这六个问题分别对应了怎么样的自己呢?
1.面具(通过面具,掩藏恐惧)
2.恐惧
3.武器(用什么武器来面对恐惧)
4.真我(哪天消失恐惧后你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5.弱点(为什么我没法成为那个真我)
6.黑暗面(克服了,就进入光明面;没有克服,我们就进入了这一面)
我的答案是什么呢?展开自我分析
1.乐观、开朗
(每个人都需要面具,需要保护色,何必亮出底色?其实人的底色都是差不多的吧?孤独啊、迷茫啊、人性的弱点啊等等。分析自己,其实小时候是特别内向的,什么时候就变得外向了呢?成年之后吧,可能是,世界大起来了,还是成熟起来了?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吧,是面具吗?谁都不会轻易把底色亮给别人看吧?总想把积极的好的一面呈现,也免得影响别人情绪心情?)
2.离别
(9岁时爷爷的离去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死离别,心中留下来阴影;去了体校,每一次跟母亲的分别……这种离别的滋味特别恐惧)
3.乐观、积极
(应对恐惧的武器?跟DD还聊到了关于“自信”的问题,发生了一些事情,最后感慨,母亲的性格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跟家境、外貌等都无关,找不到“自信”,根源来自从小家长的认可不够。我经常说,特别感谢母亲,从小到大无论发生什么困难,母亲总是乐观面对,我和姐姐哪怕各方面都平平,却始终有着对自己的认可和“盲目自信”,当然我们这种“盲目自信”的,都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绝不是平平的。让我们一直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种种……作为母亲,这种性格的传递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对孩子一辈子最好的教育吧,孩子会变得阳光、积极、向上。)
4.傻乐
(看到解读后愣了一下,这居然是“真我”,我的“真我”难道是“傻乐”?转念一想,挺有道理,此傻非彼傻,“傻”就是活得简单,这个简单并非不要想太多,而是看透后的通透。这也印证了为什么“阳明心学”“道德经”的一些东西特别吸引我,这就是个人向往的方向,成为那个通透、简单的“真我”。这个真我只有在克服恐惧后才会出现,也就是在深刻领悟了世事无常,我们只不过是历史长河的片段,万事万物没法“恒常”,唯有把分离、分别、生死离别等真正想通看透了,才有可能成为那个纯粹、朴实、不争、自得其乐、门儿清、通透又智慧的“真我”,感觉好遥远……)
5.太刚
(按照这是没法成为真我的弱点这一逻辑,性格太刚让我没法傻乐?初看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细想不无道理。尤其在与领导的相处上,认为自己对的东西坚决不妥协,硬碰硬,因为这个“一根筋”,确实陷入不少麻烦,难道是太固执了?不够圆滑吗?也不对,这也没法达成“傻乐”,应该还是修为不够,没把事情看透,过于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无欲则刚”,想明白了可能一切都通了吧?再寻思寻思)
6.虚度光阴、不求上进
(黑暗面?没有克服就是进入这个面,有道理。最深的恐惧来自分离、来自生离死别、来自人的死亡,由此带来的生命短暂而有限的认知,就会刻意追寻活着的意义,不想生命是被浪费的。因此就在行为上表现出了一种紧迫感,定目标定方向等,当有一种虚度感时,会产生自责……另一方面,就导致了心灵的松弛度不够。)
星结:不论正确与否,有没有理,从另一角度看看自己也是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