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唯物主义
问题:老子的道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观点一:老子的观点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唯物主义,又有唯心主义。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前两句话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道是有形的万物的母亲,倒也是人们做事的规范。道是有形的,同时是无形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在《道德经》之中。
清静无为,清心寡欲,不慕名利。
观点二:老子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老子把道融入到自然万物之中,用水,风,山石等等说明自然之道和人类之道,可见道是不可捉摸的,是虚拟的,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能通过举例和类比才能清楚,一般人不能直接触摸到道。此外,老子的圣心在于用言语教化人民,使他们向善,向道。
观点三:老子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
人不能脱离自然之物而独立存在,人追求唯物主义,我们相信这个唯物主义的世界,真实而现实存在,脱离了实体依托的东西都将没有基础和底气。老子说风,水,山石,婴孩都是物,它们本身都有善良的本质,能够带给人们美好的教化意义,所以道一直以来就存在在不同的物质依托之中,是唯物的。
我个人认为,道应该是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因为道可以遵循,可以学习,可以实践,可以看到具体的体现,它指引人们找到人的本源,是一个超脱自然却又立足自然的物质和思想。
问题:有欲和无欲的妙处?
海纳百川,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欲,我们不屈服于外界的物,使自己屈服。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意思:圣人坚持以其无私的心态,反而成就了他个人。
原文是: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乃是因为它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处处谦虚、退让,反而能够赢得爱戴;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反而身受其益.这不正是因为由于他无私,结果反而成就了他自己吗。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生而有欲,不能抑制,只能追求极端和边界,不能超越欲望的边界,否则会自食恶果。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道”是“德”的本,“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经世致用之学。
老子《道德经》第36章:“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主要意思是:想要夺取它,必须暂时给予它。
这句话流传至今,已经变成了“将欲取之, 必先予之”。
老子道德经是帝王之书,老子用一种消极的思想体现了积极地思想。现世统治者还有圣贤的思想优越感。道德经不是教人们去隐居深山,不是教人们去一直提醒自己去做到天人合一,只要行为合道就可以。不用隐居之后虚伪地提升自己的道德高度。《道德经》是适应社会的发展的。我们不应该去触动政治的矛头,不应该随便发动言论,多元首冲,不如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