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水滴筹等互助筹款平台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是继郭美美事件后又一次的良心拷问。
这个社会需要公益,需要慈善,这是一个正常社会人对于群体认知的一种表达,特别是在社会保障的发展还不甚完善,社会的贫富差距明显的情况下,公益作为一种对社会体制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之初,性本善。那人之末呢?就不善了吗?我想不是,而是善变的少了,变的复杂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解决了基础生理需求后,就开始了对精神的追求。公益可以说是对精神追求的一种表现,通过对求助对象提供帮助,从而获得自身的价值,感受精神的愉悦。这是一个很好的循环,但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循环。国内有一个习惯,对于被捐助者和捐助者都习惯于大肆的宣扬和报道,有的甚至极尽苛责的把被捐助者描述成另一个可怜模样,以求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意都是好的,但最终的结果却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样子,孙俪的捐款门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海清从原先的接受捐助到后来的索要捐助,这让原本捐助的初衷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从其他的一些报道中,也不难发现很多被捐助的人在独立生活后多不在提及被捐助的那段往事,仿佛那段人生是如此的不堪,甚至成为了一种耻辱。
我想起了很早之前读过的一个故事: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一个老妇人因车辆抛锚被独自困在路上。她也向经过的车辆求援,但都没有车停下来。过了许久,当老妇人快失去希望的时候,一个驾驶着农用车的中年男人缓缓的停在了老妇人的车边,在查看了情况后,帮助老妇人排除了故障,并发动起了车子。老妇人感动的无言以对,拿出了三百美元要报答这位男子,而男子却婉言谢绝了老妇人,只是告诉她,如果你想报答我,请将这份爱传递下去,说完男子就驾着农用车离开。老妇人继续行驶,来到了一个镇上的小餐馆,她看到了一个身怀六甲的女士还在辛苦的工作着,老妇人在用完餐离开时,悄悄地在餐盘下压了三百美元,并留下了一个纸条:‘请将这份爱传递下去’。女士回到家中,看到驾驶农用车的丈夫已经深深睡去,她想起纸条上的那句话,便轻轻地走了过去,在丈夫的脸上留下了一个深情的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