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铁生《病隙碎笔》
有人说,喜欢读书的,是自以为有病的和自以为没病的两种。而喜欢写文的,更是有病的和病得不轻两种。这句话放到这里的话,估计大部分作者会对我横眉冷对甚至拳脚相加了,好在,按此说法,我也是一个病人。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文章是《我与地坛》,知道他的腿疾,顺带知道他有一个了不起的母亲。那应该是我们的课本里读的文,所以还不算有病,那时候自己是喜欢写些小心思的吧,不过还没意识到那是一种病。
初读《病隙碎笔》,有种沉重感,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当然是史铁生本人的生活之重,身体之重,文字之重。从他意外失去身体的自由开始,他始终在跟另一个史铁生对话,正如他说,这个铁生啊,是不容易生,也不容易死的。由此,他的漫漫写作之路才刚开始。
其实他的很多体悟必然要人到中年才可能读懂,去体会他的文字,会有许多精神上的共鸣。从残疾也能有爱情,到医院的透析室透析着生命的贵贱,真的很沉重,还有悲哀。
可我其实是有病之人,不读书的日子里有些慌乱,有些无助,又喜欢那些别人不一定会看的方块字,我还是选择艰涩地读下去。
天堂不是一处空间,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我想我是在去往天堂的路上,也许终究到不了彼岸,但总还在路上,总还是有希望。
带着有点病了的心,也看到了苦难的永恒是神的垂怜,当我们不断抱怨自己的苦难经历时,会有人驻足吗?当我们抱怨命运的不公,会有人同情吗?或是当我们抱怨人情淡漠时,会有人怜惜吗?和朋友聚餐时,朋友感叹现代人,心态好一切都好。那朋友的妻子刚好经历一场苦难和病痛的煎熬,孩子在读高三,而他因为家庭的经济所迫,又必须要上班,一家三口,却是住在三处。周围的人并不是那样的友善,因为他们习惯了冷漠,亦或是用冷漠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
书中提到接受苦难,从而走向精神的超越。相信爱才是唯一的救助。而这爱,是友善之爱,谦恭之爱。我们在接受苦难的同时,也学会了爱的救赎。
裤子拉链没拉,衬衫掉了纽扣如此种种,多少人因为一些偶然而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那时候,我们如果正常的话,一定是想挖个地洞钻进去,并且总还是耿耿于怀好几日。这是我们有关尴尬的最浅显的认知。
可是由书里我也开始懂得尴尬之可贵的能力在于能反躬自问,能由此惊扰良知,激活思想,那么看来,尴尬也不是那么值得惊慌呀。
这样的话题很多,我从一个还算没病的人渐渐开始病了,开始像史铁生一样和自己说话了,开始反观自己的苦难或是爱愿。
当我敲击这段文字时,我知道真的病得不轻,不过没有惶恐,没有惊慌,我依旧相信树上的鸟儿没了,是因为它们在别处,人的肉身火化了,那思想、情感和心绪也还在别处。人间的爱愿也从未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