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儿子是什么时候学会认字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幼儿园还没教认字,而且我也没有教过他。
一天,他指着客厅墙上的世界地图问:“妈妈,为什么地图上有我的‘欧’字?”。他这么一问,我先是惊讶,然后走近看个究竟。当我来到地图旁时,他再用食指指着地图上“欧洲”的“欧”字再说一遍“这是我的欧字”。
他确实姓“欧”,我惊讶于他的发现,而且为他这一举动感到高兴!
地图贴在这儿这么长时间,我从未想过把“欧洲”和他姓名的“欧”字联系起来。于是我像发现了什么大发现,惊喜地说:“真的是哎!我怎么没发现,居然被你发现了,宝贝你真棒!我给你奖励个笑脸贴纸。”说完,我从挂钩的小布包里拿出一个太阳花笑脸贴纸,贴在他胸前衣服上。儿子自豪地笑起来,露出一个可爱的小酒窝。
我突然想到,儿子已经到了认字的年龄。既然他有认字的意识,我何不推他一把,让他对文字更有产生兴趣呢。于是,每次一起看绘本故事时,我不再像以前,和他翻开绘本就开始一个人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而是对他说,这个故事啊,我也不记得了,但是我们可以看上面的文字知道故事。说完,我伸出用食指指着绘本上的文字,让他看到我手指在移动,我用孩子可爱的、夸张的语气讲完了这个故事。
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儿子对认字的兴趣提升了。他经常顶着他认识的字在自言自语读起来。
一天晚上,我和他打开《我会勇敢地说》的绘本故事,刚翻开第一页,儿子就指着“不”字大声说,“妈妈这个是‘不’字。”我毫不吝啬地表扬他。表扬他会观察、会认字,厉害,真棒!
看他情绪激昂,我再问:“你还认识其他那些字呀?”他指着“一”字、“日”字说了出来,再翻开第二页又指着“说”、“口”、“大”、“爸”几个字,读出来。答案完全正确,这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瞬间觉得他有点小天赋。
几天过去,我和他坐在靠窗的沙发上晒太阳。防盗网的一根不锈钢上,有一条废弃的网线,接头与不锈钢粘一块。儿子看着那个废弃的接头,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妈妈,这是什么?”我回复他是一根不用了的网线。他又问“什么是网线?”我认真回复他三个问题后,他突然说:“为什么网线上有‘中国’?”我认为他乱说,但孩子的事,即使知道是乱说也得给个回应。于是我起身看网线接头,上边真有几个字:“中国电信”。我再次惊讶,这小家伙真的认识一些字了,我再度表扬他!
高兴之余,我问他,想不想认识更多的字?他像只小鸟,轻快地回答:“想”。我叫他拿来一本绘本,开始教他认字。我指着“吃”字,告诉他人吃东西用嘴巴吃,所以有“口”字,嘴巴就是口,然后把嘴巴张大变成个“口”的形状演示给他看。他哈哈大笑,也学我把嘴巴张大,兴奋地大喊“看我也有一个口字”。那天,他学会了“吃”、“爷”、“宝”、“个”、“山”字。多认识了几个字,他像吃了糖果般满足。
此后,每次和他外出,看到商铺的店名,或者在超市里,看到商品的名称他都会念出来,碰到不认识的字就直接问我。我赞叹他会学以致用。
记得周末,我正带他去海边看船,经过一个小区入口时,那个铁门被锁上了,门上贴了张玫红色的A4告示。我说,麻烦了过不去了。儿子纯真的小声音问:“为什么不能过去?为什么要关门?”我表示不知道,然后指着那张玫红色告示说,这张纸会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看看字,到底为什么不能通过。
小家伙很难为情地说,可是我不认识很多字。我安慰他:“没关系的,慢慢学,过段时间就会了,我先读给你听。”我为了让他看得更清楚,一字一字地指着读,“最近疫情严峻,禁止从此门通过。如有需要请走绕道走大路……”然后再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复述一次。他明白了,我们掉头返回。
经过这次看告示事件,儿子理解文字的用处。他知道文字可用来留言,可以变成故事,可以是名字,也可以是说明书。他似乎明白了文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天傍晚,我正在厨房准备晚餐的食材,儿子拿着一本绘本跑过来对我说,“妈妈我好想看书,可是我不认识字。”看他有点小失落,我连忙鼓励他“字不是一天就能学会的,要一天学一点,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到下个生日时,就发现自己长高了。”看他有些理解。我继续说:“等宝宝认识了五百个字或者更多字时,就可以看绘本了,想看哪一本就看哪一本。”他大概不理解五百是多少,只知道是很多的字。听我这么说,他拿着绘本走开了。没过多久,又跑来指着一个字问我,这是什么字。
我为儿子这样的学习精神感到自豪。当然我明显感觉到这样的认字速度已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了,于是,在网购一本可以点读的认字书送给他。
亲眼目睹孩子学习认字的过程。他之所以能在没人教的情况下,主动去认识字,那是因为对文字感兴趣。他尝试到了懂字的甜头,也享受每懂一个字时妈妈的表扬。于他而言,文字像妈妈,像老师,可以告诉他很多事情。当然,他已能够感受到每个文字背后都藏着一个事物。
这让我想起初三的寒假,那时候家里的电视机几乎一天都在播放86版《西游记》电视连续剧。母亲每次回来房间看到屏幕上的场景,都会自圆其说。不懂普通话大字都不识几个的母亲,乱说一通,误解原意。
我实在听不下母亲的解读。在一旁把内容翻译给她听。记得那是一个柴夫的妻子被一个豹子妖精拐走的故事。在我的解释下,她理解了故事,理解了唐僧师徒四人为什么和一个柴夫,还有一帮妖精扯上关系。从那以后,母亲对《西游记》越来越感兴趣。空闲时间,她也坐下来和我与弟弟追《西游记》,不理解就问我,我一边看一边解说。她越看越兴奋,看到孙悟空捉弄猪八戒的桥段时,她居然情不自禁哈哈大笑起来。
母亲从不怎么看电视,到坐下来和我们一起追剧,是看懂了电视剧的内容,并对其产生了兴趣。这对母亲的影响是极大的,她能日常聊天中,引用电视剧里的内容,那天聊到吃饭吃得快的话题,她笑着说吃太快像猪八戒吃人参果,直接吞下去然后什么味都不知道。
对此,我认为兴趣来源于理解,来源于不断提升的认知,也来源身边人的鼓励。母亲喜欢上看电视,对电视剧产生兴趣,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大家都知道著名作家琼瑶,作品产量大,而且很多都被拍成成影视剧。闻名于海峡两岸。她文学功底雄厚,七岁理解诗词歌赋,九岁发表过作品,曾经读完一个图书馆的书籍,诗词歌赋样样俱会。我想这得益于她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是研究历史的教授,母亲曾是中学语文老师,酷爱诗词歌赋,她从小受到母亲的渲陶,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热爱。是这份浓厚的兴趣推动着她不断走向作家之路。兴趣更像像一位老师,鼓励着她,不断往前走,冲破困难线。
兴趣也可以说是人的精神支柱。如琼瑶的数学没有了兴趣的加持,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她曾说看到X+Y,还有ABC的证明题就头疼。也因为偏科,数理化没兴趣没学好她曾两次高考都落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东西,如虎添翼,像装上了个加强版的发动机,会自行运作起来。没有了兴趣,就像一坨烂泥,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扶墙上;也像泄气的皮球,尽管你如何用力,都踢不远。
想要学好一项技能、一个专业、一门学科……建立兴趣是首要条件。而兴趣来源于对该事物有美好的体验、感受上。也就是说兴趣的建立要在对该事物的理解之上,没有了理解,就没有体验和感受的环节,兴趣自然也不会产生。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可。如学习有了兴趣,我们就会不断地寻找方法,有了解决问题的动力,也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就像得了病,我们不会坐以待毙,总会去接受治疗,或者打听消息,四处寻找有效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