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孩子是一张白纸,他需要的不是做父母的替他在这张白纸上画些什么,而是他自己能在这张纸上画些什么,父母能做的是教会他如何作画的技能,却不能代替他画出他的人生。但是越俎代庖,管得太多是现在大多数父母的通病。看完这本书,真的觉得做父母是件极具智慧的事,体现在教养孩子的方方面面。
适宜人群:想养个天使宝宝的宝爸宝妈
本书优点:作者本人是从事教育行业的,本书是她在养育自己的女儿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和观点,很多观点颇不错。这也是一个个案了,她对于女儿的教育案例体现了她本人对于孩子个性发展的包容与理解,她的教育方式值得深思学习和借鉴,但是在她看似很容易模仿的教育方式背后,需要做到的是真正具有她的信念和思想。接下来本书中对我来说,颇有感悟的一些想法。
一:对孩子要有颗包容之心
这个观念,作者是通过圆圆的丢三落四,比如可能花了几百块钱买的东西丢了,这些在孩子身上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作者认为父母应该有颗包容之心。而于本人来说看到了其实很想哭,这让我想起了自己。
大学时,放假回家,会经常帮我妈买菜,但是每回买完回家,我母亲必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真是干什么都不行,买点菜都不会,这个菜人家都不要,就被你捡回来了。我曾经跟我妈反驳到,我不是像你一样从小看到菜地里种出来的菜长什么样,菜的好坏你都知道,你也没教过我,哪个菜长什么样算是好,你是希望我自己跟大神一样自己悟呢。其实我觉得我反驳的挺有道理的,但是在我妈看来就是你什么都干不好。仿佛买菜是件天生的事一样,后来我很惧怕买菜这件事,每次买菜在菜摊面前要墨迹好长时间,就不知道会不会买了这根菜回去会被骂。当然除了买菜,还有别的一些事,让我感觉我应该生下来就什么都会,不会就是我的错,在这里我只是说了这件事,并非去抱怨母亲什么的,只是因为自己身上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更能领悟到书中作者所说的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没有孩子是完美的,有些孩子细致认真,有些孩子粗枝大叶,孩子的状态不一样,都是有所差异的。犯了小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就像书中写到,圆圆因为常常拉钥匙,终于导致有次没锁车影响了班级评优,一般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父母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早提醒过你了吧”,但是作者鼓励女儿通过其他劳动把班级失的分补回来了,同时还将圆圆的检讨书拍下来,说以后要为她收集资料。等她出名了都是经典故事。在这样包容和轻松的环境下,孩子会感到理解与幸福吧~
的确有些孩子丢三落四对自己和家长的生活造成不便,这里家长不是要帮他把所有的事情都考虑全面或者一刻不停的提醒他,而是孩子真的意识到这件事对他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时,从这些事中汲取经验与教训,比家长口头讲道理要印象深刻得多,而家长内心要认识到孩子成长需要“试误”。
二:父母是要帮助孩子直面痛苦,培养他们的勇气,帮他们把痛苦降到最低
这个观念,作者是通过打针这件事来体现的,看的我真的是频频点头,还记得有次去产检,抽血时,正好遇到抽血区三个小孩在抽血,整整抽了半个多小时,小孩哭的歇斯底里,大人整的满头大汗,护士满脸无可奈何。家长在整个过程中真的看着无计可施。
但是在本书中,作者却是通过引导孩子,如实地告诉孩子打针会很痛苦,但是却有好处来让孩子接受了打针这件事,以至于后来也因为圆圆遇到打针不哭,而得到了护士小姐姐给的另外的好处,而且作者的女儿圆圆在打针时说出:哭也没有用这种话,相当天使了。这种方法,对作者的女儿有用,但是对别的孩子可能没有用,但是有用的却是作者在打针这件事情背后所体现的观点,针打在孩子身上,的确会痛,但是父母却不要夸大这种痛,而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事情。
看过太多在医院打针的小孩,家长要不任其哭泣,因为你哭再长时间,针还是要打的,要不就是威逼利诱,要不就是可怜宝宝心里,可怜宝宝心理,在之前的书里又看到过,觉得颇有道理,比如,针头打在宝宝身上,宝宝哭的可怜兮兮,这时家长心里难免产生哎呀我家宝宝真可怜这样的想法和怜悯的心态,但是这种心态会映射给孩子,从而让孩子也产生一种自己很可怜很无助的想法。所以家长自己心理要正向起来,才会影响孩子的心态正向。
打针只是一个成长过程的小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让孩子惧怕和困难的事,父母要思考的是怎样将这些惧怕和困难的事化为一次次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在这些事情中培养出坚强积极的心态。
三:管孩子是个有界限的事情
本书中,作者以自己女儿圆圆的例子说了“不管”就是最好的“管”这个观念,圆圆上高中时,听CD一边听一边做作业,她也提醒过,这里是提醒,不是叨叨,作者就看着女儿从高一听到高二,作者跟其他父母一样也很着急啊,边听歌边写作业会影响注意力的,但是作者跟爱人都选择沉默,提醒彼此不要做过多的干预,后来到高三的时候,圆圆就再也没听过CD了。圆圆上大学后,作者想起来问女儿,为何没听了。女儿说她一直知道边做作业边听音乐影响学习,刚开始是上瘾,停不下来,但是到了高三,那么紧张,自己内心也不希望有什么事打扰学习,就没听了。看到这里,大概很多人都只会感叹,圆圆自律比较好,就像作者跟其他父母说,其他父母也只会回她,那是你家女儿听话啊。
但是其实圆圆听话的背后,也是作者教育智慧的体现。因为她从小就让圆圆知道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培养出来的,而是自小就打下的基础。比如像圆圆小学时看还珠格格,看到作业都忘记写,这时候作者并没有责怪,而上小学的圆圆也知道作业不写是件不好的事情,于是看完电视开始补作业,补到深夜,这时作者也没有在旁边监督。后来作者提醒女儿在广告时间做作业,要不就让她在其他时间提前把作业写完,看电视也影响了孩子拉二胡,但是作者却让圆圆知道了,时间只能用来干一件事,用来看电视了,就不能用来写作业和拉二胡了。那必须从其他时间里把这些事情补回来。
其实这两个示例背后蕴含的智慧,就像作者自己说的一样,她相信孩子是有天生向好的一面发展的天性,而大部分父母,管孩子无非是觉得孩子没有自律,不愿意相信孩子本性向阳,觉得自己不管,孩子就坏了,但是很多时候,过多的管也就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另外还有一种管孩子,就是体现父母的权威,因为孩子弱小,所以在越弱小的孩子面前,就可以肆意妄为。
四:文学素养那些事
本书作者自己文学素养较高,而关于文学素养这块,她在书中有两个观点似乎反复强调的:一是建议家长读古诗给孩子听,二是建议孩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作者建议读古诗,的确是因为古诗中的艺术韵味,能够培养孩子的艺术感受力,但是这里是以强调让孩子感受古诗的美和韵味为主,而并非强调孩子背了多少首古诗,可以拿出去炫耀为主。
而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也是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这些书中也有示例说明了大量阅读的孩子,在后续的写作和学习上有很大帮助,这点很赞同。
包括婴幼儿识字,作者也建议最好是从阅读中去识字,而不是用单个的认字图片,孩子有学习能力,这个本人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先生就是一个识字比较早的孩子,据说当时他一岁多,在姥姥家,姥姥每天抱他出去看人下象棋,有一天下象棋的大爷逗他,问他哪个是马,我先生就指出来,大家都比较诧异,就又试了,发现都指对了,大家都觉得很神奇,回家后姥姥就把这件事跟公婆说了,他们才注意起来,开始给先生买一些小人书,读给他听,而公婆也没计算他到底学会了多少个字,只是先生两岁多,就可以自己看报纸了,所以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
多陪孩子读诗,给孩子建立阅读的习惯,这些都需要家长花时间和精力以及耐心去培养的,正确的用心灌溉真的会收获很多。
五:学习不仅对孩子是个脑力活,对父母同样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本书中谈到了学龄儿童父母最头痛的孩子学习问题,毕竟辅导孩子做作业的家长被气到吐血的段子到处都是。但是看完这本书,个人觉得,学习是个脑力活,不仅是孩子,对父母也是。但是这个脑力,不是父母和孩子斗智斗勇,而是父母怎么引导孩子去学习。
在本书中,有两个示例,一是作者自己,作者通过跟圆圆玩"小卖部"游戏,将数学跟生活结合,激发圆圆对数字的兴趣。二是一位高中生父亲,因为儿子的数学不好,而且他发现孩子不愿意动脑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位父亲硬是认真的学起了高中数学,不懂的地方就问儿子,长时间下来,儿子发现父亲真的很认真,慢慢态度也发生了改变,最终数学成绩飞升。只要真的用心去研究,观察,父母总能发现让自己孩子爱上学习的方法,但是现在讲究速成很功利,父母也忙,所以很多时候,学习这块就指望学校,指望课外班和辅导班,自己也很难静下心来来研究怎么帮助孩子学习,更重要的是少了耐心。
昨天遇到一对母女,母亲带着孩子去COSTA写作业,全程母亲在看手机,女儿也没多少心思坐下来,一会出去买个面包,一会出去买了份鸡米花,没安静坐多长时间,好不容易做了道题,觉得不会,问母亲,母亲立马不耐烦,仿佛女儿打扰了她看手机。当然这只是从我的视角看到,真实的情形如何,也不是很了解。
只是在学习这块,父母可能真的需要花心思好好琢磨。
几千年前,孔子就告诉我们因材施教,读这本书,可以直接引用作者的方法尝试,但是不仅仅是学方法那么简单,而是真正理解这个方法背后,作者的教育理念,才会真正做好对孩子的教育。要不然也会像书中提到的其他父母的效仿一样,可能起不到作用。
现下,很多父母所谓我花很多时间陪你,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你在我跟前,可是心却不在我身上,连基本陪伴的质量都比较差,而那些该需要智慧的地方总是有很多借口,工作很忙,反正就是我很忙。但是呢,对孩子的高期望却一点不落,这自然就会导致家庭冲突,对孩子的不满和到处诉苦。真正需要改变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思维和教育方式。
书中还有一些观点,也颇不错,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