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基金大跌,让很多人慌了神,尤其是在去年年底靠听消息、看排行榜买基金的投资新手们,一下面对好几个点的亏损,是不是有点坐不住了?
别慌!接下来,我就分别从心态和行动上,给迷茫中的你一点建议,希望能帮你更有效、坦然地面对市场震荡。
心态上拥抱那些“纠结时刻”
我们常说,投资不要受情绪影响、坚持长期投资……
这些道理也听了很多遍了;可实话实说,正是因为难做到,大家才纠结。
这里,我想起了上学时的一堂课。那次上课,老师一上来就在黑板上写了两组事件:
第一组:天气热 中暑了
第二组:行走中 晕倒了
她问大家,都是描述一个同学的情况,哪个是因果关系,哪个是先后现象。
这题显然不难,随机选了同学就答对了:天气热导致中暑,自然是因果关系;走着走着晕倒了,就是前后现象。
随后,这位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别看这两个概念,你们现在都门清儿。但加上个人立场和情绪,未来你们会无数次搞混它们。
当时没太大感觉,但落入市场涨跌中,想想还真是。
长期看来,涨跌都有合理的理由;
但具体到某一天是涨是跌,到底涨跌多少,都是个随机事件。单日的涨跌之间,更多是前后现象,并没那么多因果联系。
非常喜欢LaoK先生的一个观点:
“投资是一个“边瞄准、边开枪”的过程,我们永远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
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下我的理解。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就说明“有些忐忑”的时刻是必然存在的,它们不仅不可怕,甚至是带来收益、给我们回报的必然因素。
所谓投资需要拥抱不确定性、盈亏同源,说的也是这件事。
恰恰是那些可承担、又不舒适的时刻,给了我们“打补丁”、逐步建立自己投资体系的机会。
具体怎么做?接下来,我从行动上,分享几个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启示。
行动上
1、问自己3个问题
第一问,这次下跌,有没有超出我的风险承受能力?
举个典型的例子,去年年初由于疫情黑天鹅,中美两国股市都有了大幅下跌。之前有朋友买了特别多的某主动基金,但作为投资经验不足1年的他,跌了几天心态就有点崩了。
这样的情况,就算是超出他的风险承受能力了,不如适当退出一部分,让自己用涨跌都能承受的仓位来投资,也更容易真正做到长期投资。
当然,希望大家可以在投入前,就多做一些极端大跌的压力测试,尽量一开始就用更合理的比例来投资;但投资的路上,且行且调整也不失为好的过程。
如果遇到下跌时特别慌的,可以从这个角度找找原因。
第二问,这次下跌,有没有触发我的买入/卖出规则?
经常有小伙伴会问,什么是建立自己的投资逻辑、买卖纪律。
来说一个很简单的自查方法:每一次波动后,你就提前有了“判断程序”,可以从容地回答是否要操作、具体怎么操作。
比如,某次下跌在你风险承受能力之内,但你却有些迷茫,不知道怎么做,就是个信号——你在具体的买卖规则中,还有些“漏洞”。
借着这次波动,不妨对此设定一下买卖规则,你就会慢慢形成你的投资纪律。
对了,如果你计划卖出,千万不要忘记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卖出去的钱,再怎么安排?
多一层思考,你的答案也会不一样。
第三问,这次下跌,是否突破了我原有的思路、认知?
有了前两问,如果某次涨跌让你“特别看不懂”,那这又是一个新的好机会——帮助你了解新的投资逻辑、认识新的投资方法。
2、仔细检查自己的基金
我们拿具体的基金来分析,比如,去年不少消费类基金,都重仓了茅台、泸州老窖等白酒股;其中,也让不少基金老将走入了大家的视野,比如易方达的张坤、萧楠等等。
我们发现,当白酒好的时候,在基金经理的管理加持下,基金净值的表现更好。但是如果白酒股出现了普遍的调整,或是连续的下跌,即使是王牌基金经理,基金也依然会被拖累。
比如,近一周,易方达消费行业股票基金的净值下跌超过了5%。
一些买了的朋友开始坐不住了,留言告诉说,之前因为看到消费类基金表现不错,就把钱都放在了相关的主动基金上。于是呢,去年赚得有多开心,现在跌的就有多心慌。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妨给自己做一番自查,比如,看看持仓是否过于集中了?
在市场下跌的时候,来进一步考察自己的投资品种,可能会更容易“患难见真情”。
比如,对于回撤和波动幅度都偏大的基金,心理上要有准备。如果发现,这样的基金经理风格并不适合自己,那就要好好想想,是否需要换投资方向了。
基金经理有行业 ,主题的偏好不是坏事,如果管理得好,又赶上了一波大盘上涨的红利,自然能为投资者创造具有吸引力的价值。比如,易方达消费行业近三年、近五年来的收益都是远远跑赢大盘和同类基金的。
但如果单独持有一个风格过强的基金,一旦遇上低潮期,还是要对波动和回撤有心理准备的。
3、打造自己的「基金池」
想在基金里有好的投资体验,就不能只盯着一类基金买,比如只买消费、新能源等,而是要多选几种不同类型,组合在一起,打造一个「基金池」。
就像是组建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优势,成员间相互合作,最终达到降低风险、稳定收益的目的。
这个做法比较直接的实践方式是,买投资更分散的宽基。
宽基指数相当于“买大盘”,不仅风格明确,持仓透明,而且覆盖面更广。
比如上证50、沪深300代表大盘蓝筹股,科创50、中证500等代表中小盘成长股。
沪深300、中证500覆盖的行业中,房地产、金融、化工等传统行业占比较高;创业板指、科创50则科技属性更强。
前者TMT(科技、媒体、通信)与生物医药占比四成,后者权重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为计算机、电子和医药——
可以说,这些行业都是中国经济的未来了。买它们,就意味着买国运。
从这个简单的逻辑出发,持有起来是不是能更坚定一些呢。
而主动基金的风格、行业,需要根据前十大持仓,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等信息综合判断,难度比宽基指数大一些。
为了体验好一些,可以买行业分散一点的基金。
总体来说,新手朋友们构建「基金池」,可以从“宽基占大头,少量买主动”开始。
具体如何操作?你可以这样:
把宽基做「主菜」,选择2-3只分散定投;主动基做「配菜」,少量买一些。比如拿7成钱,买沪深300、科创50等,3成钱拿来买2-3只主动基金。
这样构建一个「基金池子」,既能赚取大盘上涨的平均收益,还能利用基金经理的研究管理能力,获得一些高于平均的收益。
另外,别忘了要降低组合里基金的相关性。
比如,上证50和沪深300代表的都是大盘蓝筹风格,基本上是同涨同跌的,同时配置这两个指数达不到真正的分散投资、降低波动的效果。但是,它们能和科创50指数、创业板指,在行业相关性上能形成明显的互补,在配置时可以交叉考虑。
每个人的「基金池」 包含的品种可以不相同,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能坚持买的基金,非常关键。
这两天基金大跌,给不少刚入市的朋友上了一堂风险教课。
投资里有一个词叫:盈亏同源。很多人把风险默认为亏损;但事实上,风险的本质是波动——向下波动是亏钱,向上的波动是赚钱。
如果被短期的下跌,震出了市场,那么你也就等不到向上波动的那一天。
只要留足明确要用的钱后,你就可以拿出一笔钱(至少3年内用不上),来做长期投资。这笔钱,不管多少都已经具备了承担波动的基础。
希望大家都能理性地开启投资之路,正确认识风险。在实践中完善投资逻辑,体验整个知行合一的过程,才是长期保持收益优异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