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的人大概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卧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卧龙、凤雏的叫法,据《襄阳记》说是来自于当时的名士庞德公,另有被他称为水镜先生的司马徽。司马徽这个人,学识广博,以善于鉴别人才知名于当世。《三国志》里说,少年时代的庞统就像一块璞玉,虽有才华,但是没有知道他的,二十岁的时候,他便去拜会司马徽。适值司马徽在树上采桑叶,庞统在树下与之坐而论道,从白天一直聊到晚上。司马徽大为称奇,认为他是南州名士之首,庞统的声名就逐渐传开了。
汉末三国的时代,流行人物品评。名士的考语,不仅可以使个人声名显赫,甚至还能引起朝廷的注意。我们知道在科举制度以前,国家取士的手段,几乎是一种推荐制度,如汉代便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一般是通过地方州郡的举荐,如举孝廉,举秀才(茂才),征辟制便是国家不经考核,直接征召那些有名望的人士。因而那个时代,想要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尤其对于文士来说,声名就格外重要。所谓声名在外,世人皆知。
庞统大概就是走的征辟的仕途,被任命为当地郡的功曹。功曹是掌管考核人才的官职,也就是做察举的准备工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主管人事工作。庞统在任期间,给人的考评常常“言过其实”,大大超过其人实际的才具。当时就有人很不解,问他为何这么做?庞统的回答是:现在天下大乱,道德沦丧,坏人多好人少,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扭转社会风气,就得多树立正面典型;选十个里面就算有五个不合格的,那还有一半可以起到教化作用,从而能进一步激励那些有志于投身事业的人。庞统这样的施政举措,可以说是针砭时弊,对症下药,足见其见识和才能。
这个时候的庞统,做着汉官,实际上应当是归刘表统属。刘表为什么没有重用他?他这个时候官小职微,刘表未必知道他。就算是刘表知道他,也未必能重用他。据说刘表是曾经亲自请过司马徽出山的,但是司马徽坚决不去,宁愿和老婆孩子种地。刘表对这些名士的印象不太好,认为他们徒有虚名。庞统之未被刘表重用,不就知道是否有这一层原因在。权做一点猜测,诸君自断。
赤壁之战后,周瑜取南郡,领南郡太守,庞统这时候应当是在周瑜治下。因为周瑜去世后,庞统负责送其灵柩归吴。庞统在吴国是很有声名的,知道他的很多。当他要返回南郡的时候,江东名士陆绩、顾劭、全琮来送行,庞统对他们分别做了一番点评。他说,陆绩就像一匹跑不快的劣马,但是脚下的力量很足;顾邵就像一头跑得很慢的牛,但是能吃苦耐劳。对比起来,劣马虽慢,较牛却是飞快,牛虽然跑得慢,但是有韧劲,最终能走得更远。言下之意,陆绩才华出众但是韧劲不足,顾劭虽然才华不及但是更有毅力,成就会更高。此后二人为政的成绩,果然印证了庞统的判断。全琮呢,庞统的评价是:仗义乐施,但好慕虚名,虽然才智不多,但也算一时之佳。陆绩和顾劭对庞统说:将来天下太平了,我们愿与你共同品评四海名士。陆、顾二人作为东吴官员,言天下太平,自然是希望由东吴来完成,那么庞统也当是东吴属官,否则正常情况下,不太可能和敌人说这样的话。即使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一旦立场不一样,面对敏感的政治话题,至少会选择避而不谈。
刘备统领荆州后,庞统自然又成了刘备的下属。这里需要交代一下,所谓“借荆州”的问题。赤壁战后,南郡的一部分是周瑜占着,尤其是其治所江陵,周瑜的部队在此驻扎。刘备也占领了南郡的一部分,但因为江陵周瑜占着,刘备的治所只得在公安。战后论功,刘备领荆州牧,于是向孙权提出,得行使实际上的管辖,“求都督荆州”。周瑜在赤壁之战后没多久就死了,接替的鲁肃是联刘派,在他的力劝之下,为了孙刘联盟抗曹的大计,孙权同意了把江陵让出,这样南郡就归了刘备。
关于刘备和庞统的君臣际遇,《三国志·庞统传》的记载是,最开始,刘备也没有太重视庞统,只是让他做了耒阳令,庞统在任上治理的不好,还被免了官。鲁肃给刘备写了信,说庞统大材不能小用,至少得治中、别驾这样的职务才能施展他的才华;诸葛亮也说了好话。刘备见了庞统,一番交谈,深为折服,这才器重他,和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待他亲厚仅次于诸葛亮。
刘备入蜀,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作为主要谋士跟随着刘备。在涪城欢迎宴会上,庞统建议刘备趁机干掉刘璋,则不废一兵一卒而可坐拥益州。刘备觉得初来乍到,还没有给当地人民恩情和信义,不能贸然行动。刘璋返回成都后,刘备即将率军为刘璋北征汉中,这也是刘璋邀请刘备入蜀的目的。庞统这时候又献上中下三计:选精兵良将,星夜兼程,突袭成都,刘璋武略不足又无防备,则成都一举可定,这是上计;刘璋手下重要关隘的将领杨怀、高沛本来就是反对刘备入蜀,最近又频繁写信劝刘璋赶紧打发刘备回荆州,告诉二将说荆州告急,需要撤军,他们一定欢送,趁机拿下他们,然后挥军杀向成都,这是中计;退兵到白帝城,背靠荆州,徐图成都,这是下计。权衡之后,刘备选了庞统的中计。果然如庞统所预料,刘备率军顺利杀了杨、高二将,一路攻城拔寨,杀回到涪城。刘备在涪城置酒高会,喝高了,对庞统说:今天真是快活啊。庞统却泼了盆冷水:占人家的地盘还如此作乐,这不是仁者之师。刘备很是生气,说: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也不是仁者之师吗?你给我出去!庞统站起来稍微犹豫了一下,告辞出去了。刘备过了一会儿回过味来,后悔了,又让人把庞统叫回来。庞统没事人一样,回来也不说话,大吃大喝。刘备问:刚才的事儿咱俩谁错了?庞统答:君臣都有错。刘备哈哈大笑,大家照常宴饮。习凿齿对这一事件,发了一段君臣大义、主明臣忠的议论,裴松之说,这事儿就是刘备的错,庞统说都有错,是“分谤之言”。
在围困成都前,刘备率军进攻洛县,庞统亲自率众攻城,结果被箭射中,不幸身亡,时年三十六岁。刘备甚为痛惜,一说起来就痛哭流涕。庞统被追封为靖侯,父议郎等职,诸葛亮亲自去祭拜。庞统的死,对刘备集团的打击是深远的。假若庞统没死,是否能匡复荆州之失?纵然荆州已失,后面猇亭之战如何或未可知。纵然有永安托孤,庞统大概也会担当重任,则诸葛亮在蜀中或许不会独木难支。然而这一切都只能是猜想了!
最后有个问题,诸葛亮向刘备推荐庞统可以理解,鲁肃为什么要写信给刘备建议重用庞统?庞统是有才华的,为什么不推荐给孙权,反而推荐给刘备?实在费解!
有几点猜测性的意见,仅作参考。其一,或许庞统这个人有一些性格缺陷,不讨喜?依据是,在刘备庆功宴上当面指责,这样的性格也就是刘备有一定的气量且在当时还需要用人的环境下能接受。鲁肃觉得庞统在东吴无用武之地?当然,这只是猜测。其二,或许是“借刀杀人”?就像曹操把祢衡送到刘表那边,最终被刘备部将黄祖所杀。既然不能用之,则不如杀之,但是又不能担害贤之名,所以想假刘备之手。仍然只是猜测。其三,如前文所说,也许是出于政治战略的考量,稍微壮大刘备的力量,共同对抗曹操,《鲁肃传》里有这样的话:“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汉晋春秋》的说法:“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本来是打算让刘备成为孙吴一党,使曹操多一个敌人,只是后来刘备根基稳固,占据荆州,进取西川,局势的发展不是鲁肃所能掌控的了。不管怎么说,这个事儿鲁肃有“资敌”的嫌疑,但他主观上绝对不可能这么想,具体出于什么考量,不知道了。
话再说回来,鲁肃有没有写这封信,个人感觉也是有疑问的。裴松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里说,是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可见刘备早知道凤雏的大名。各家所论,未知孰是?